“市場回暖,最近一位兩融大客戶找我們下調融資利率,最終定為低于年化3%。”一位券商分支機構負責人透露,為了留住這位老客戶,所給的融資利率比房貸利率還低,已經逼近該券商的資金成本。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5日,滬深兩市融資融券余額合計21883.27億元,時隔十年再創新高。投資者融資需求快速攀升,兩融傭金和利率的“價格戰”卻愈演愈烈,不少券商人士向券商中國記者反饋,一些頭部券商兩融利率持續刷新行業下限,整體息差已逼近盈虧平衡點,并且兩融對券商的凈資本消耗較大,不過目前杠桿水平還算平穩。
兩融“價格戰”升溫
“行業整體息差逼近盈虧平衡點,很多券商的兩融利率已逼近資金成本,進入了‘賠本賺吆喝’階段。”某中型券商分公司總經理告訴券商中國記者。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近期在網絡社交平臺上,一些引流帖以投資者口吻宣稱新開的百萬元資金兩融賬戶費率為3.6%,或是在評論區宣稱“無門檻4%,大資金3.6%可談、新客3.8%”等兩融融資利率,吸引潛在客戶。也有一些帖子以“送杠桿紅包”“融資保證金比例已降至80%”“開倉返現、利息抵扣券”的活動引流。
據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兩融融資利率跌破4%并非當下普遍現象,但不少券商從業者反饋近期兩融“價格戰”競爭烈度急劇上升,個別頭部券商由于資金成本較低,給出的利率持續刷新行業下限。根據記者了解,個別頭部券商對5000萬元以上高凈值客戶已給出3%以下的融資利率,有一些中型券商把1000萬元門檻的利率壓到3.2%-3.5%,部分券商對于普通無門檻客戶也能開戶享3.8%利率。
事實上,券商兩融利率的定制方案極其復雜,且一直處于靈活變化中。不同的券商之間,甚至同一券商的不同營業部之間也會有很大差距。此外,存量和新開戶的兩融利率也有一定差異,為了招攬新客,通常會給新開戶兩融投資者更低的利率。
“價格戰已蔓延至所有客戶層級。近期有一些50萬凈資產的客戶拿著友商的客戶經理聊天截圖、小紅書評論區截圖來問我們的同事,兩融融資利率能否給到3%,不給就銷戶。”前述人士告訴記者,當前的火爆行情下,客戶對于兩融利率日趨敏感,不少客戶會主動比較券商之間的利率水平,篩選最低利率降低成本。
“我們沒有跟著卷,但是今年以來新開高凈值客戶兩融融資利率在3.5%至4.5%之間,普通新客普遍在5%以上。”某大型券商上海地區營業部總經理告訴記者,“我們盡量通過差異化的增值服務留住客戶,現在市場火熱,單獨殺利率傭金不是明智的選擇。”
融資利率連年走低
兩融“價格戰”在行業內并非新鮮事,在當前行業整體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兩融融資利率的下降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然而,許多業內人士明顯感受到,近兩年融資利率的下降速度似乎有所加快。
以成都市場為例,一位成都地區兩融人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自2010年我國正式啟動融資融券交易業務以來,市場融資利率最初為標準利率8.35%。2015年牛市期間,部分大資金客戶開始對融資利率表現出敏感,市場利率隨之降至約7.5%。2019年至2021年期間,大部分券商的兩融利率仍穩定在6.5%-7.5%的區間。然而,自2022年起,兩融市場利率已悄然降至約6%,并首次跌破6%這一心理關口。到了2024年,頭部券商的平均利率約為6%,最低可降至4%以下,今年以來這一趨勢更是加速。
上海某頭部券商營業部的一位人士也指出,由于融資標準利率為8.35%,2015年之前市場融資利率普遍在8%以上。到了2021年和2022年,融資利率已降至6%—7%的水平。如今,一些券商為新開戶的高凈值客戶提供的融資利率甚至已降至4%以下。
該人士分析認為,融資利率的快速下降,一方面源于市場整體利率的下行趨勢,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部分券商通過降低融資利率來吸引客戶。在A股市場,投資者最多只能開立一個融資融券賬戶,與普通賬戶可開三個不同,因此能夠吸引到兩融客戶,基本就鎖定了客戶。券商通過較低的兩融利率吸引客戶后,雖然其FTP(內部資金轉移定價)考核可能不合格,但這種策略并非著眼于當期收益,而是著眼于未來利率繼續下行時的息差收益。
注重差異化服務
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券商兩融業務的核心收入包括利息收入與傭金收入,而成本主要包括資金成本(例如發債)、稅收成本以及券商的運營成本。
近年來,在行業激烈的低價競爭下,券商兩融業務出現“量增價減”的現象,尤其是頭部券商因為市場份額較大,受到的沖擊也較大。例如,中信證券2024年的兩融利息收入為71.41億元,同比下滑14.41%;華泰證券2024年兩融利息收入為67.73億元,同比下滑13.60%。
目前融資余額突破2萬億元,雖然息差不斷收窄,不過預計券商的兩融利息收入同比有所增長,只是增長幅度比不上2015年。
某業內人士指出,券商兩融業務不能只聚焦于“拼價格”,而應該重視服務差異化的建設,破除低效競爭模式,推動客戶服務高質量發展——比如針對科技股的兩融策略優化、跨境兩融工具創新、客戶分層服務等。反之,若兩融利率持續下行,而客戶規模增長無法覆蓋成本,券商利潤將被大幅侵蝕,被迫削減投研團隊投入,導致對客戶的風險提示與策略服務能力減弱。
前述券商分公司總經理也告訴記者,兩融“價格戰”過度關注價格,潛藏合規風險。兩融業務本質上是一種杠桿交易,風險較高,并非所有資金量達到50萬元的投資者都具備足夠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知識來使用兩融工具。營銷人員如果一味通過低利率引導客戶進行融資交易,片面強調市場機會和融資成本低等有利因素,潛藏合規風險,一旦市場回撤,券商壞賬與強制平倉風險或同步放大。
“反內卷不是拒絕競爭,而是把競爭焦點從‘比誰更低’拉回到‘比誰更專業、更安全’。卷利率的直接后果是壓縮券商的利潤空間。開展兩融業務需要覆蓋征信調查、系統維護等基礎成本,長遠看無下限壓低利率不利于行業穩健發展。”該人士稱。
排版:汪云鵬
校對: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