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差管理依舊是銀行業半年度業績發布會上繞不開的話題。
隨著2025年半年報披露收官,多家銀行高管在近期密集召開的業績發布會上回應息差話題,坦言當前仍面臨下行壓力,但也釋放出積極信號:通過主動資產負債管理、優化結構和政策協同,預期凈息差有望邊際趨穩。
凈息差水平普遍收窄
據Wind數據,在42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38家上半年凈息差較2024年下滑,1家持平,3家有所回升。
以國有六大行為例,上半年業績狀況顯示,國有六大行的盈利規模依舊維持在較高水準,展現出較強的盈利基礎與實力,但不容忽視的是,行業整體凈利潤增速呈現出放緩態勢。
財務信息顯示,2025年上半年,工商銀行的凈息差為1.30%,同比下降13個基點;建設銀行的凈息差為1.40%,同比下降14個基點;農業銀行的凈息差為1.32%,同比下降13個基點;中國銀行的凈息差為1.26%,同比下降18個基點;郵儲銀行的凈息差為1.70%,同比下降21個基點;交通銀行的凈息差1.21%,同比下降8個基點。
受去年以來LPR利率持續下行、存量房貸利率調整以及美聯儲降息,導致資產收益率下降快于負債成本等因素影響,國有行的凈息差普遍出現收窄現象。 為有效應對這一趨勢,多家銀行正積極作為,采取多元舉措全力穩定息差水平,以保障銀行的穩健經營與可持續發展。
例如,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更均衡的業務布局,加上持續的精細化管理,年初資產重定價等方面的壓力得到一定緩解,二季度息差邊際表現好于可比同業,上半年凈息差1.70%,保持在優秀水平。”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8月份公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42%,較一季度末下降0.01個百分點。
具體到不同類型銀行的凈息差來看,截至二季度末,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民營銀行的凈息差分別為1.31%、1.55%、3.91%,分別下降0.02個百分點、0.01個百分點、0.04個百分點,均較一季度末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民營銀行降幅最大;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的凈息差分別為1.37%、1.58%、1.35%,均較一季度末持平。
廣發證券分析師倪軍、林虎在研報中分析指出,2025年上半年息差降幅同比收窄,資產收益率下行是息差邊際收窄的主要驅動因素,負債端成本改善支撐息差降幅趨緩。
下半年有望實現邊際趨穩
在近期密集召開的上市銀行業績發布會上,多家銀行管理層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預計,下半年凈息差有望實現邊際趨穩。
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姚明德預計,下半年凈息差下行仍然是行業共性,但降幅將進一步收窄。他還指出,凈息差是商業銀行綜合平衡讓利實體經濟、自身穩健增長、商業可持續性等多目標后的結果,與三個關鍵因素緊密相關:一是貨幣政策對資產負債兩端的影響,二是社會信貸需求的變化趨勢,三是銀行自身資產結構的調整能力。
“從數字上看,上半年凈息差為1.30%,較上年下降12個基點,較同期少降6個基點。綜合這兩個指標來看,雖仍處于下行通道,但邊際降幅已出現收窄。”姚明德表示,上半年凈息差降幅同比收窄的企穩態勢具備可持續性,主要得益于該行對低息差環境下銀行經營策略的綜合研判,以及基于這些研判所采取的切實、主動、有效的資產負債管理措施。
中國農業銀行行長王志恒表示,隨著存款逐步到期、重定價,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效能的持續釋放,加上該行同業負債成本跟隨政策利率進一步下行,有望帶動負債端的付息成本下降,預計下半年農行凈息差有望實現邊際趨穩。
展望下半年,中國銀行行長張輝指出,從外部市場看,境內銀行業整體面臨低利率環境,美元降息預期升溫,銀行業凈息差仍面臨一定的收窄壓力。中行將結合自身資產負債結構及業務特點,充分調動多方面積極因素,發揮對凈息差的支撐作用:一是持續加強存貸款管理,有效對沖LPR下行壓力;二是把握美元利率高位時機,進一步加大外幣債券投資力度,提升外幣資金運用效率;三是充分發揮全球化優勢,助力穩定集團凈息差。
“整體來看,在資產端企穩預期和負債端持續改善的雙重作用下,疊加政策層面對銀行息差的呵護,預計2025年銀行業息差收窄幅度將逐步趨緩,整體表現有望優于2024年。”廣發證券研報稱。
對于后續息差變化趨勢,建設銀行首席財務官生柳榮認為,無論是LPR下調還是存款利率下調,都存在滯后影響。由于貸款定價相對快于存款,所以未來還有一定的下行壓力。“總體上,凈息差下滑幅度會逐季收窄。”生柳榮認為。
“存款掛牌利率下調后,相關定期存款再定價的效應會逐步顯現,如果不考慮新的LPR下調,越往后會越有利于息差的穩定。”交通銀行副行長周萬阜也表示,由于存量房貸利率調整等政策性因素影響持續,加之有效需求疲弱,同業競爭激烈,有效資產投放面臨壓力,資產端收益率預計將繼續下降。負債端付息率越往后降得越多,息差降幅預計將逐步收窄。
主動發力業務結構優化
券商中國記者發現,在業績發布會上,也有銀行高管呼吁,希望投資者在關注上市銀行凈息差表現的同時,更加關注銀行收入及效益的整體變化。受益于監管呵護凈息差的同時,上市銀行更重視主動管理,通過優化結構、精細定價等手段,雙向發力穩定自身息差水平。
華夏銀行副行長、財務負責人、董事會秘書楊偉在業績說明會上介紹,2025年下半年,華夏銀行將持續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一方面加快推進資產增長,優化資產結構,提升優質資產占比;另一方面,加強負債結構管理,在總量、結構以及定價方面實行精細化管理,加強客戶鏈式開發,深化客戶綜合定價,以結構優化推動收益增長和成本下降,穩定息差。
招商銀行副行長彭家文也在業績發布會上強調了外部因素的助力作用,“隨著經濟復蘇態勢增強和國家促消費政策發力,信貸需求有望逐步回升。招商銀行的息差目前整體呈現絕對水平領先、相對變化承壓、未來趨勢可控的特點,將繼續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加強定價管理,努力保持息差處于合理區間。”
“凈息差雖然是一個單一的指標,但是改善凈息差卻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我們非常重視強調資產負債管理主動性,通過主動、前瞻、科學進行頂層設計,明確短中長期資產負債管理目標,綜合運用預算、考核、定價、財務、資本、組織等機制形成合力,一體化推動整個凈息差改善。”浦發銀行行長謝偉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當前國內整個銀行業處于降息周期,貸款利率仍持續下滑,各方面決策也會非常重視銀行息差的影響。
謝偉認為,預計未來兩年內,銀行業凈息差可能逐步達到一個觸底反彈的過程,降幅進一步收斂。下一步,該行將繼續多措并舉,通過強化主動資產負債管理,為業務發展賦能,夯實經營基礎:一是繼續推動“五大賽道”縱深經營,促進各項業務協調均衡發展,延緩生息資產下降速度。二是持續優化資金管理機制,進一步提高資金內資產配置效率。三是進一步夯實負債質量,提升活期存款以及長尾客戶的占比。同時加強同業負債管理,引導整體付息率下降。四是繼續加強輕資本轉型,多渠道拓展中間業務,并通過交易生態和特色產品強化客戶的引入和黏性,提高非息收入的貢獻。
校對:王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