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郭潔
在全球產業鏈重構與國內經濟轉型的關鍵節點,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正以系統性改革突破地域壁壘、激活市場潛能,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引擎。這場靜水流深的改革,正在將超大規模市場的“體量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
本文從市場潛力、流通體系變化、市場公平競爭等多維度展現全國統一大市場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市場多邊潛力凸顯
近年來,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結構性優勢加速顯現,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優勢。
市場經營主體數量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經濟活躍度的重要指標。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全國登記在冊經營主體達1.89億戶,比2023年底增長3.1%,折射出中國經濟發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經濟發展韌性十足,市場潛力巨大。
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1085.7萬戶增長到2025年1月底的5670.7萬戶,是2012年民營企業數量的5.2倍。2012年以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由62.4%提高至92%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80%。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領域民營經濟發展潛力不斷釋放,民營企業已成為我國科技發展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隨著市場準入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清單事項持續縮減,政策紅利不斷釋放,民營企業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小企業發展指數在2025年第一季度增長至89.5,創2020年以來新高。“量質齊升”的態勢,緣于我國市場準入限制進一步放寬,逐步拆除制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籬笆”。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印發我國首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此后,經過2019年、2020年、2022年、2025年共4次修訂,事項數量由2018年版的151項縮減至106項,壓縮比例約30%。事項下的全國性具體管理措施由486條縮減至469條,地方性管理措施由36條縮減至20條。推進“寬準入”的同時,《清單(2025年版)》堅決守住“管得住”的底線。依據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將無人駕駛航空器運營、電子煙等新型煙草制品生產批發零售等新業態新領域納入負面清單,對部分社會民生等領域管理措施進行了完善調整。
消費數據亮點紛呈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通過激活超大規模市場潛力、促進資源高效配置、強化內需支撐作用,為消費市場持續壯大提供了關鍵支撐。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8.8%。
2025年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5458億元,同比增長5.0%。19個省份社零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海南增速領跑全國,達到11.2%;江蘇、廣東、山東三省份社零總額位列全國前三甲,且均越過了兩萬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20年的39.1萬億元提升到2024年的48.3萬億元,年均增長5.5%,2025年全年有望超過50萬億元;網上零售額連續12年位居全球第一;汽車銷量全球第一,空調、洗衣機等家電細分領域銷量位居全球第一。
數字消費已成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結構升級、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伴隨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突破和應用,我國已發展成為數字消費大國。截至2024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6%。網絡購物用戶9.74億人,2024年,我國網上零售額達15.5萬億元,較“十三五”末增長31%,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約13萬億元。
高效流通體系重構時空價值
物流是實體經濟的“筋絡”,作為經濟運行的動脈,在打破區域壁壘、促進資源流通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2024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360.6萬億元,同比增長5.8%。繼“十三五”末突破300萬億元規模之后,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逐年增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近年來,我國社會物流成本水平總體保持下降態勢,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由2012年的18%下降到2023年的14.4%,即每創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費用,從18元降至14.4元。2025年上半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降至14%,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別下降0.1個百分點和0.2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每創造100元GDP,所支出的物流費用已降至14元。綜合測算,2025年上半年,我國節約物流費用超過1300億元。
此前,2024年11月發布的《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力爭降至13.5%左右。
近年來,在政策拉動、需求多樣等因素影響下,物流需求增長方式從粗放式向高品質加快轉型。“十四五”期間,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和郵政快遞網。“四縱四橫兩網”國家高等級航道已達標70.4%,港口規模能力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航空服務覆蓋全國92.6%的地級行政單元、91.2%的人口;郵政行業設立營業網點50多萬處,物流效率顯著提升。
除物流體系之外,在能源領域,電力統一大市場建設也取得突破。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由2016年的1.1萬億千瓦時增長至2024年的6.2萬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例由17%提升至63%。2024年,全國跨省跨區市場化交易電量1.4萬億千瓦時,較2016年增長10余倍。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電力市場計量結算基本規則》規范結算業務管理,強化結算風險管理,統一電費收付要求,填補了全國統一電力市場“1+6”基礎規則體系的最后一塊空白,標志著基礎規則體系構建完成,電力自由流通、優化配置有了統一“度量衡”。
數據要素市場加速成熟。2024年全國數據市場交易規模預計超過1600億元,同比增長逾30%。
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不斷優化
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生命線,壟斷行為則是影響市場活力的重要因素。《公平競爭審查條例》于2024年8月正式實施之后,《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實施辦法》于2025年4月20日正式施行。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不斷優化,2024公平競爭審查抽查發現問題同比下降2.78個百分點,經營者集中簡易案件平均受理時間同比減少5.7天。
今年上半年,市場監管部門聚焦醫藥、公用事業等六大重點領域,強化反壟斷監管執法,先后查處上海信誼聯合等3家醫藥企業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壟斷協議案、津藥藥業等經營者地塞米松磷酸鈉原料藥壟斷協議案,罰沒款合計5.9億元,有效推動藥品價格降至合理水平。
從數量來看,上半年市場監管部門立案調查壟斷協議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件11件,對6件壟斷協議案件、2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件和1件拒絕、阻礙反壟斷調查案件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罰沒款合計6.32億元。
消費環境的優化對于激發消費市場活力至關重要。2024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通過全國12315平臺、電話、傳真、窗口等渠道共受理消費者投訴、舉報和咨詢3923.9萬件。其中,投訴1862.5萬件,舉報546.9萬件,咨詢1514.5萬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51.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