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優化業務準入促進衛星通信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文中指出到2030年,衛星通信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規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各類經營主體創新活力充分迸發。
《指導意見》明確要有序擴大市場開放、持續拓展應用場景、培育壯大產業生態、優化電信資源供給等要求。其中,在有序擴大市場開放層面,提出推動手機等終端設備直連衛星加快推廣應用,為廣大地面移動通信用戶提供基于衛星的話音、短消息業務;并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依托低軌衛星物聯網星座,為天空、海洋、偏遠地區等地面網絡無法覆蓋的區域,提供廣域物聯網連接服務。
“未來,我們可能不用換號,也不用換卡,就可以直連衛星信號發短信、通話。衛星通信正從‘高冷’技術加速走向大眾生活的日常。”極光星通董事長兼總經理吳少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衛星通信正逐漸走向普惠化應用,成為社會公共服務的一部分。
上海一家衛星制造商的高管也向第一財經記者強調了激活市場化供應體系的重要性。“更多市場化角色的出現,才能帶動全行業降本。”
吳少俊認為,衛星通信產業的發展會給各行各業帶來新的機會。“衛星通信的覆蓋能力一旦增強,能改善偏遠和邊疆地區的網絡接入條件,還能為遠程教育、遠程醫療和數字生活提供支撐。”
他表示,對于普通的用戶而言,微星通信的覆蓋能確保在海上、高原或無地面網絡的特殊場景中保持可靠連接;產業層面,衛星通信也有望推動衛星通信與汽車、船舶、航空等領域的深度融合,為應急救援、災害預警、野外作業等提供通信保障。
在商業航天的產業鏈當中,衛星通信正逐漸成為最具確定性的營收板塊之一。
根據Novaspace發布的《2024年太空經濟亮點》,2024年,SpaceX年收入達118億美元。其中,星鏈業務年收入約78億美元,占比66%,首次超越了火箭發射業務。星鏈正是SpaceX打造的全球衛星互聯網網絡,通過數千顆近地軌道衛星為用戶提供高速寬帶接入服務。
據Quilty Space預測,2025年,星鏈年收入將增至118億美元。同時,星鏈的用戶數量從2021年的僅1萬人增長到2024年的460萬,預計2025年底用戶數將突破800萬,2024年的460萬用戶中有440萬住宅用戶,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約為2000美元。
不過從上市公司來看,業績喜憂參半。據數據寶統計顯示,A股中布局衛星通信的個股共有50只,41只概念股已公布半年報或業績快報,其中北斗星通扭虧為盈,5股減虧,11股凈利潤同比增長,業績報喜比例約為四成。
今日開盤漲停的中國衛星(600118.SH)業務主要分為宇航制造和衛星應用兩大類。根據公司發布的2025年半年報,上半年,中國衛星收入同比增長28.0%,但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458.67%。公司表示,報告期內宇航部組件產品交付量顯著增加,但交付增量以毛利率較低的商業航天產品為主,對公司利潤貢獻不大。
此外,同樣漲停的三維通信(002115.SZ)也在半年報中透露衛星通信運營服務業務收入達到 9345.63 萬元,海外通信業務實現收入 23813.39 萬元,持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不過,2025 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44.10 億元,同比下降 24.91%,歸母凈利潤 261.68 萬元,同比下降 24.18%,整體業績仍有待進一步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指導意見》還強調了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攻關與迭代。“低軌衛星互聯網和終端直連等業務發展,直接對星間和星地高速數據傳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吳少俊表示,在場景導向和標準體系建設提速的背景中,技術會加速從工程化驗證階段邁向規模化、可互聯的產業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