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與電網正在開啟一場“雙向奔赴”的能源交互。
今年以來,以車網互動(V2G)規模化應用試點為契機,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化身“移動充電寶”,低谷時段充電、高峰時段向電網反向放電,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為電力系統削峰填谷提供助力。
多數受訪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當前車網互動在政策、技術、市場層面均已具備條件,但要真正實現大規模落地,還需邁過成本、標準、觀念等多道坎,如何通過機制創新打破壁壘,繁榮產業生態,成為破局關鍵。
圖為車主使用V2G充電樁反向放電。 葉玲珍/攝
車網互動“多點開花”
在合肥市政務中心車網互動示范站,密集布局著27臺V2G充電樁,車主僅需掃描二維碼、插上充電槍、設置放電時段,新能源汽車即可自動向電網反向供電,參與削峰填谷。
“每根V2G充電樁都已接入合肥虛擬電廠,通過‘5G+量子’技術,可實現與電網的秒級互動。”國網合肥供電公司數字科技部副主任陳朔說,待放電價格機制明確后,新能源車主便可通過常態化放電賺取收益,按照目前安徽省工商業尖峰與深谷時段的價差,帶電量50度的電車單次充放電最高可獲取40元價差收益,還可額外享受政府補貼。
今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首批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合肥市獲批成為試點城市之一,政務中心車網互動示范項目獲批成為國家級示范項目。
“車網互動包括智能有序充電和雙向充放電兩種形式,智能有序充電已處于大規模推廣應用階段,而雙向充放電目前仍處在萌芽階段,需要在試點中探索落地模式。”合肥市發展改革委新能源處處長韓昶昶介紹,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及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都處于全國前列,在場景打造、資源聚合方面有較大優勢。
5月30日,合肥市開展車網互動規模化反向放電實測,放電功率超2000kW、累計放電量超5000千瓦時,相當于普通居民家庭3年的用電量。
據悉,合肥市已累計建成車網互動示范場景8個,共建成雙向充電樁45根、總放電功率達3010kW。按照計劃,到2025年底,全市將建成雙向充電樁200根以上、集聚具備反向放電功能的新能源汽車1萬輛以上。
除合肥外,全國其他城市也在加速探索車網互動規模化落地路徑。
6月23日,深圳啟動2025年車網互動規模化反向放電首次示范,為期5天,全市84個充電場站、超過2500車次參與;7月31日,廣州誕生全國首張居民個人V2G結算單,打通居民用戶參與車網互動的全流程閉環;8月6日,國網杭州供電公司首次在蕭山、富陽、臨安三地開展規模化車網互動實測。
政策市場合力驅動
在多數受訪人士看來,車網互動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由之路,也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內在要求。
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總充電量達549.23億千瓦時,全年的充電量預計與三峽電站的年發電量相當。在大功率超快充趨勢下,大規模無序充電將對電網安全帶來較大沖擊,通過車網互動平衡電網負荷成為必要舉措。
若將視角放寬,伴隨著新能源裝機量和發電量的提升,電源側的隨機性和波動性隨之加大,需要配備儲能系統提升電網韌性。
“新能源汽車搭載的動力電池是天然的分布式儲能單元,通過車網互動技術,無需二次投資便可與參與電網調度,在成本最優的前提下,兼具靈活性與安全性,有望找到一條構建新型儲能系統的有效路徑。”杭州鴻途智慧能源技術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王鋒告訴證券時報記者。
當前,車網互動在技術層面已基本打通,市場端正在逐步驗證可行性,疊加政策端持續發力,試點成果有望加速顯現。
“今年以來,咨詢V2G設備的客戶明顯變多,出貨量有望增長。”湖南京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邱石軍告訴記者,目前頭部充電樁廠商都在布局V2G領域,雙向充放電模塊歷經多輪迭代,技術上已經趨于成熟。
在王鋒看來,鋰電池技術的持續迭代也為車網互動提供了必要前提。
“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壽命有兩個內涵,一是循環壽命,二是日歷壽命。一般來說,家用新能源車平均日歷壽命為8至10年,全生命周期充放電次數不超過1000次,而目前磷酸鐵鋰動力電池循環壽命普遍超2000次,完全有能力參與車網互動,發揮循環次數‘余熱’。”
在市場端,電力現貨及電力輔助交易市場持續完善,為車網互動跑通盈利模式提供了機制保障。
“目前來說,V2G的底層商業邏輯是通過峰谷套利賺取收益,但在實際運行中需要找到契合的場景。”韓昶昶表示,大型公共充電場站資源聚合能力強,且此前已頻繁參與電網調度,有望率先落地反向放電;與此同時,在工業園區、高能耗廠區部署雙向充電樁,結合光儲充放一體化系統,構建新能源汽車與辦公區、生產區之間的電力交互平臺,實現V2B(Vehicle-to-Building,車樓互動)也是車網互動的一種落地方案。
近期,多地密集出臺車網互動獎補政策,更為行業發展注入強心針。
廣州市未來三年將每年提供2000萬元專項補貼用于支持車網互動試點,其中對購置或投資更新V2G設施(平臺)的企業或用戶按不超過投資額的50%給予建設補貼,對V2G設施放電量按不超過5元/千瓦時給予獎勵;上海明確符合條件的V2G智能充(放)電樁可享3年連續獎勵,最高獎勵標準為240元/千瓦·年;成都對納入國家、省級V2G試點示范項目給予5元/千瓦時的放電補貼,單個項目補貼上限達100萬元/年。
部分堵點仍待化解
條件雖已具備,但車網互動涉及電網、充電運營商、車企及車主等多方主體,目前仍有諸多瓶頸尚待突破,規模化商用尚需時日。
車網互動項目多點開花,圖為V2G充電樁及反向放電圖片。葉玲珍/攝
在設施端,當前V2G設備價格高昂,極大影響了充電運營商的投資熱情。邱石軍表示,目前120kW的V2G雙槍充電樁市場價格是同等功率普通充電樁的2.5倍左右,而用于居民小區的直流7kW的V2G充電樁價格達到普通7kW交流充電樁的10倍。
不過,在邱石軍看來,V2G充電樁成本高企,主要是由于車網互動規模尚小,待后續市場放量,制造端產能提升,成本自然會隨之下降。“據我所知,今年以來V2G充電樁已經有下調跡象,普遍降幅在20%左右。”
除成本難題外,技術標準尚未統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發展。
“目前,車網互動在設施端還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各家車企、樁企執行的標準不盡相同。”王鋒表示。
韓昶昶告訴記者,在合肥市首次車網互動規模化反向放電試點活動中,也暴露出車樁協議不匹配、雙槍V2G充電樁不能同時反向放電、廠商對新能源汽車放電功率設置上限等問題。
“對于V2G反向放電,很多車企是存在疑慮的。”邱石軍表示,一方面,對于車企來說,車輛增加反向放電功能并不會對銷量帶來多大幫助;另一方面,目前V2G標準尚未統一,如果在放電過程中出現車輛故障,存在責任界定不明晰的可能性,帶來售后糾紛。
近日,記者走訪了多家新能源汽車銷售門店,多數銷售人員對V2G功能并不熟悉,即便車輛配有車網互動功能,也未將此作為賣點。
相較車企,如何吸引新能源車主參與車網互動,或許是更難啃的“硬骨頭”。
“反向放電雖有利可圖,但頻繁充放電可能會對電池帶來損耗,還要時刻關心剩余電量能否滿足出行需求,個人認為性價比不高。”安徽合肥一位新能源車主表示。
積極的信號是,隨著車網互動產業生態日漸繁榮,各方顧慮有望逐步打消。
今年5月,南方電網旗下鼎和保險研發了業內首款車網互動責任保險,包含因車輛反向放電可能引發的設備故障、充放電安全事故造成的第三方人身財產損害責任,以及參與反向放電過程中的收益損失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