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場監管總局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起草《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品召回、生產一致性監督管理與規范宣傳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筆者注意到,意見稿中“不得”一詞出現了6次,措辭較以往更為嚴厲,明確要求不得將未經充分測試驗證的軟件版本推送給用戶,不得通過OTA(遠程在線升級)方式隱瞞缺陷等。這份意見稿也因此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智駕新規。
事實上,自今年4月底起,多部門已陸續就智駕管理發聲或出臺文件,監管舉措密集落地,形成了一套覆蓋標準設定、倫理規范、責任界定的“監管組合拳”。其不僅有效填補了智能網聯汽車在缺陷管理、生產一致性把控及宣傳行為規范等領域的制度空白,更清晰預示著智駕行業正從過去的“事后追責”模式,向“事前預防+全周期管控”的強監管時代轉型。
從行業發展態勢來看,今年我國智駕汽車普及速度顯著加快。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L2級組合輔助駕駛新車滲透率已達57.3%,預計到2025年年底這一比例將突破65%。在技術持續迭代、用戶需求不斷升級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多重驅動下,智駕平權——即讓更廣泛用戶享受到智駕技術紅利,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大趨勢。
然而,行業快速發展背后也暴露出諸多問題。部分車企為搶占市場、迎合消費者需求,存在過度包裝輔助駕駛功能的現象:將L2級輔助駕駛技術擅自冠以“自動駕駛”“無人駕駛”等具有誤導性的名稱,導致用戶對功能邊界產生認知偏差,誤用輔助駕駛功能引發交通事故的案例時有發生。與此同時,OTA濫用問題也逐漸凸顯,一些車企陷入“補丁式開發”的誤區,頻繁向用戶推送未經充分測試驗證的軟件版本;更有甚者,通過OTA擅自修改車輛續航里程、動力輸出等關鍵參數,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由此引發的消費者投訴事件屢見不鮮。
針對智駕領域出現的上述問題,監管正從多個維度深度重塑汽車產業生態。在宣傳層面,收緊宣傳規范,要求車企客觀、準確地披露智駕功能的實際能力與適用場景,幫助消費者建立理性認知,避免因信息誤解引發安全隱患,為智駕行業營造健康的輿論環境;在使用層面,明確智駕系統使用規范,敦促廠商從技術設計上強化駕駛員監控,禁止駕駛員脫離駕駛責任,既切實保障駕乘人員的生命安全,也重塑了智駕技術的合規使用環境;在技術部署層面,加強對企業OTA的審查力度,要求軟件升級必須經過嚴格測試與合規審批,從源頭上杜絕智駕技術不成熟部署帶來的風險。
不可否認,一系列監管政策的出臺,短期內會給智駕行業發展帶來一定壓力,比如企業需投入更多成本用于合規改造、測試驗證等。但從長遠來看,這些政策更在倒逼車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通過優化算法、提升硬件性能、完善測試體系等方式,不斷提高智駕系統的安全性與可靠性,確保行業始終在安全、合規的軌道上穩健前行。對于車企而言,唯有主動將政策監管壓力轉化為技術升級動力,持續構建核心技術優勢,積極探索智駕新技術在城市通勤、智能物流、共享出行等場景的創新應用,以及與之適配的商業模式,才能在新一輪行業競爭中站穩腳跟,真正享受到技術創新帶來的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