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賽道突傳大消息。
今日A股盤中,固態電池概念股逆勢走強,泰和科技強勢錄得20%漲停,億緯鋰能一度大漲超14%。消息面上,億緯鋰能今日發布消息稱,9月2日,億緯鋰能固態電池研究院成都量產基地正式揭牌,“龍泉二號”全固態電池成功下線。
有券商機構分析稱,隨著電池技術的成熟以及產業鏈配套的完善,固態相關新產品有望陸續發布、產能建設不斷落地、終端性能預計持續獲得驗證,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程加速。
集體拉升
9月3日,A股固態電池概念股集體拉升,億緯鋰能一度大漲超14%,截至午間收盤,漲幅達11.05%,泰和科技斬獲20cm漲停,海博思創大漲超13%,寧新新材漲超12%,德瑞鋰電、道氏技術漲超6%,贏合科技、聯得裝備、美利信漲超5%,派能科技漲超4%,國軒高科、德新科技漲超3%。
9月3日,億緯鋰能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稱,9月2日,億緯鋰能固態電池研究院成都量產基地正式揭牌,“龍泉二號”全固態電池成功下線。
億緯鋰能中央研究院院長趙瑞瑞介紹,成都基地總面積約11000平方米,全面投產后年產能近50萬顆電芯。基地分兩期建設,一期將于2025年12月建成,具備60Ah電池制造能力;二期計劃于2026年12月實現100MWh年產能交付。此次下線的“龍泉二號”為10Ah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高達300Wh/kg、體積能量密度為700Wh/L,主要面向人形機器人、低空飛行器以及AI等高端裝備應用領域。
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表示,億緯鋰能始終堅持“科學設計、海量實驗”的研發理念,在面對多種電池技術路線時保持理性判斷,充分驗證技術可行性后推進產業規模化落地。公司將通過“龍泉”系列電池進行多路線開發,系統性推進技術迭代。為實現2025年固態電池達成能量密度400Wh/kg、1000Wh/L的關鍵指標,公司將在資金、設備和研發資源上全力投入,加速推進全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程。
日前,寧德時代方面在投資者交流互動中表示,目前固態電池行業科學問題已基本解決,仍需攻克部分工程和供應鏈問題,預計2027年有望實現小批量生產。比亞迪則在2024年完成60Ah固態電芯中試下線,能量密度達400Wh/kg,規劃2027—2029年實現小批量裝車。
國軒高科的首條全固態實驗線已貫通,良品率高達90%,并啟動2GWh量產線設計;首席科學家朱星寶透露,公司規劃建設12GWh準固態電池產線,首輛樣車累計測試里程已超1萬公里。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此前表示,2025年具備固態電池技術的電池出貨量規模有望突破10GWh,全固態電池當前處于核心技術突破和驗證階段,有望在未來2年至3年完成小批量上車。
產業化進程加速
研究機構認為,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正在加速,固態電池產業大趨勢明確,2025年中試線轉化落地,科學性問題基本解決;2026年量產線落地,制造量產實現大突破;2027年開啟示范性運營,細分場景開啟規模應用,設備端和電池材料迎來發展機遇。
高工鋰電GGII認為,2027年將是固態電池產業從市場發展初期邁向快速上升期的轉折點。在2035年前,半固態電池將是固態電池市場的主要產品形態。到2030年,半固態電池將超過65GWh,2035年達約300GWh。全固態電池則預計2028年可實現出貨量突破1GWh。
據EVTank預測,2025年全球半固態/固態電池出貨量將超過10GWh,到2030年,這一數字可能突破600GWh,市場規模超過2500億元。
多家券商機構認為,前瞻布局固態電池及關鍵材料與設備的企業將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華西證券指出,電池技術的升級迭代始終是終端需求擴大的核心推動力,固態電池憑借高能量密度以及高安全性等優勢,成為確定性的下一代電池技術方向。隨著電池技術的成熟以及產業鏈配套的完善,固態相關新產品有望陸續發布、產能建設不斷落地、終端性能預計持續獲得驗證,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程加速。設備、材料、電池等全產業鏈各環節均有望實現迭代升級,加大資本開支規模。設備端關注干濕法工藝變化,以及混料、纖維化、輥壓、轉印、等靜壓、疊片等關鍵環節,材料端關注電解質、集流體、正負極材料、導電劑、粘結劑等核心環節,并看好具備技術優勢、訂單率先落地以及實現放量的公司。
中原證券指出,我國鋰電池行業在全球具備顯著競爭優勢,關鍵材料出貨量占比超過70%,其中動力電池全球占比達68.79%。然而,行業也面臨凈利潤下滑、盈利能力不足及產能過剩等問題。為應對“內卷式”競爭,相關部門相繼提出整治措施,2025年7月中央財經委進一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行業協會及企業也積極響應,如干法和濕法隔膜企業、鐵鋰企業紛紛召開反內卷閉門會議。政策層面的持續加碼有望進一步提升我國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池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排版:王璐璐
校對:蘇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