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銀行信用卡數據集體“縮水”的一年。
隨著2025年中報收官,第一財經統計了上市國有大行、主要股份行2025年中期業績,與信用卡相關的多項數據呈現出下滑態勢,例如,信用卡貸款余額較年初進一步收縮、信用卡交易量同比普降、信用卡流通卡持續減少等。
多家銀行在中報中將銀行卡手續費的同比下滑歸咎于信用卡交易量的萎縮,4家銀行披露了信用卡業務收入,均出現下滑。
“信用卡正在被年輕人拋棄?”類似的話題在社交平臺流轉。不過,第一財經發現,在消失的信用卡背后,除了受消費等宏觀因素的影響外,人們的持卡理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多位持卡人表示,注銷信用卡是因為“太多了也沒用,一兩張就好。”同時,也有“羊毛黨”抱怨,當前信用卡的權益大不如前,“羊毛太少!”
信用卡交易量普降
信用卡貸款余額反映了信用卡的活躍程度,也是國際上統計信用卡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根據6家國有大行、8家股份行披露的數據,上半年,這14家上市銀行信用卡貸款余額合計7.52萬億元,相比年初減少1975.72億元,下滑2.56%。其中,11家信用卡貸款余額較年初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
其中,中國銀行的收縮幅度最大,上半年,中國銀行信用卡貸款金額5224.99億元,較年初減少13.88%;平安銀行減少9.23%;興業銀行減少8.07%。
建設銀行上半年的信用卡貸款余額最高,達到1.05萬億元,較年初減少1.03%。14家銀行中,僅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浦發銀行的信用卡貸款余額有所增長。
信用卡交易金額同樣是信用卡活躍度的重要體現。14家銀行中,12家銀行公布了信用卡消費金額,上半年合計11.47萬億元,同比下降11.05%,少了1.42萬億元。12家銀行的同比數據均出現下滑,下滑幅度最高的如中國銀行、光大銀行,降幅超過18%;最少的如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同比下滑在5%左右。
招商銀行上半年實現信用卡交易額2.02萬億元,同比下降8.54%,是交易額唯一超2萬億元的銀行。另外,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農業銀行的信用卡交易金額都守住了1萬億元。
資深信用卡專家董崢認為,信用卡交易額的下降,主要是由宏觀經濟環境、銀行自身戰略調整、激烈市場競爭、嚴格監管政策,以及客戶權益變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信用卡數量方面,14家銀行中,10家銀行公布了相關數據。這10家銀行的信用卡流通卡合計8.9億張,與去年同期相比少了391萬張,信用卡流通卡量依舊呈現微降趨勢。
平安銀行一年時間凈減少了626萬張信用卡,降幅12%;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均減少400萬張左右;而中信銀行則飆增637萬張;光大銀行也增加了330多萬張;招商銀行上半年信用卡流通卡9692.67萬張,與去年同期相比變化不大;中國銀行、工商銀行截至6月末的累計發卡量均在1.48億張,處于總量的第一梯隊。
董崢分析,銀行業削減睡眠卡比例的慣性依然存在,在信用卡整體遭遇行業“寒冬”的當下,卡量規模不再成為體現信用卡業務狀況的數據指標,特別是對睡眠卡的清理,從客觀上刺破規模幻覺,成為對行業擠泡沫的重要舉措。
信用卡不良率仍在增長
2025年上半年,信用卡的業務收入同樣處于下降通道,僅有4家銀行披露了該數據。其中,招商銀行上半年實現信用卡利息收入306.12億元,同比下降4.96%;實現信用卡非利息收入104.71億元,同比下降16.23%。
而另外3家均是雙位數下滑,其中,中信銀行實現信用卡業務收入244.86億元,同比下降14.61%;光大銀行實現信用卡業務收入136.60億元,同比下降21.3%;華夏銀行實現信用卡業務收入75.74億元,同比下降12.91%。
信用卡業務收入的收縮也影響到整個銀行卡的業務收入表現,比如,交通銀行稱,上半年銀行卡業務收入同比減少1.39億元,降幅1.73%,主要是受消費額下降影響,信用卡回傭收入同比減少。
中信銀行稱,上半年銀行卡手續費69.73億元,同比下降12.29%,主要受全市場信用卡交易量萎縮影響。
招商銀行也表示,銀行卡手續費收入同比下降16.37%,結算與清算手續費收入76.02億元,同比下降3.27%,均主要是受信用卡交易量下降影響。招商銀行認為,當前經濟結構仍在調整轉型,居民消費意愿仍待進一步復蘇,信用卡及消費貸款增長承壓。
在不良率方面,大部分銀行的信用卡不良率仍在上升,交通銀行較年初上升了0.63個百分點,興業銀行較年初下降了0.36個百分點。在興業銀行2025年中期業績說明會上,興業銀行副董事長、行長陳信健說,這幾年,興業銀行下大力氣推動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信用卡的風險化解和業務轉型,上半年,信用卡新發生不良同比下降7.5%。
上半年末,招商銀行以1.75%的信用卡不良率保持不動,郵儲銀行、農業銀行的信用卡不良率最低,為1.5%左右。
卡民步入“斷舍離”時代
根據央行公布的支付體系運行情況,2024年,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合計減少4000萬張,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從2023年的0.54張降至0.52張。今年上半年,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又少了1200萬張。
第一財經發現,除了受消費等宏觀因素的影響,人們的持卡理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多位持卡人表示,注銷信用卡是因為“太多了也沒用,一兩張就好。”
“原來有7張信用卡,今年上半年把多余的信用卡都注銷了,只留下了一張招行的。”一位用戶在社交平臺曬出了自己的“斷舍離”。
另一位用戶則表示自己有11張信用卡,今年銷了4張,“年底前還要再銷2張,真正需要的離不開,不需要的逐漸退場。”他說。
還有用戶抱怨如今信用卡的權益相較以前減少了,“當初為了薅羊毛辦了八九張信用卡,現在是哪個權益多就留哪張,其他的都銷戶了。”該用戶說。
董崢認為,銀行信用卡經歷了二十年的擴張,市場早已飽和,再靠人工發卡比拼增量規模的性價比不高,而需要轉向挖掘存量客戶價值,這也迫使信用卡行業加速從“重拉新輕留存”的規模擴張向“重留存抓效益”的客戶價值挖掘轉變。
“盡管行業整體規模可能繼續收縮,但質量將得到提升,差異化競爭將成為行業主流。未來信用卡的轉型方向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一個是滿足高端客戶需求,挖掘高端客戶的價值,另一個則是滿足基礎客戶剛性需求。”他說。
從半年報也可以看出,各銀行也在努力走差異化道路。比如,工商銀行推出“百城萬店-工銀商戶惠生活”商戶端促銷活動,開展覆蓋線上線下全場景的系列惠民活動,覆蓋200多個城市、超2.7萬家門店;農業銀行全面升級惠農農機分期,創新農資分期產品;建設銀行以“惠民生、促消費”為重點,組織開展“龍卡信用卡66節”消費主題活動;中國銀行則面向年輕客群,推出長城YOU卡-卡皮巴拉主題信用卡;中信銀行也在積極拓展Z世代,該行Z世代客群達4504.86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