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將開展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排放控制行動,完善配套政策,加強技術創新,以有效提高工業領域氧化亞氮回收利用和排放控制水平,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
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研究制定的《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排放控制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日前公布。《行動方案》提出,到2030年,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排放控制政策進一步完善,減排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排放管理能力明顯加強,氧化亞氮回收利用和排放控制水平有效提高。己二酸行業、硝酸行業、己內酰胺行業單位產品氧化亞氮排放量持續下降,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此后,逐步加強工業領域氧化亞氮管控力度。
氧化亞氮(N2O)是僅次于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第三大溫室氣體、重要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其增溫潛勢約為二氧化碳的300倍,化學性質較為穩定,大氣壽命在百年以上。根據最新的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數據,2021年我國氧化亞氮排放總量為210.2萬噸,約占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4.3%,其中工業生產過程58.0萬噸,占27.6%。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排放主要來自己二酸、硝酸和己內酰胺的生產過程,己二酸行業是工業氧化亞氮最主要的排放源。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排放相對集中、行業聚集程度較高,同時排放處理的技術路線較為成熟,因此率先在工業領域開展氧化亞氮控排工作具有較高可行性。
目前,我國己二酸、硝酸和己內酰胺產能占全球總產能一半以上,未來預計產能還將持續增長。2024年,聯合國環境署等聯合發布的《全球氧化亞氮評估》報告顯示,如能在全球范圍實現高情景減排,僅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每年就有1.1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減排潛力。
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排放相對集中、行業聚集程度較高。攝影/章軻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丁丁等專家介紹,在工業領域,氧化亞氮與氮氧化物(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大氣污染物同源,其控排過程中產生的高溫熱能和高壓蒸汽還可回收利用,高濃度氧化亞氮尾氣經提純后可用于其他領域。因此有效控制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排放兼具減緩全球溫升的氣候效益、協同控制污染物的環境效益,以及資源化利用的經濟效益。
專家們表示,開展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控排不僅能直接降低排放強度,還可激勵相關企業革新生產工藝、優化反應條件、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引導企業加大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投入,助力我國工業產業鏈向綠色低碳、安全高效、可持續發展方向轉型。
《行動方案》提出,研究利用相關資金渠道支持建設氧化亞氮回收提純裝置和己二酸、硝酸和己內酰胺行業氧化亞氮減排裝置。鼓勵開展氣候投融資,推薦具有氧化亞氮減排效益的項目納入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庫和氣候投融資試點項目庫。加快推進利用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等市場機制鼓勵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減排。
同時,持續開展源頭和過程控制、資源化利用、監測和減排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創新,開展氧化亞氮排放控制技術示范工程建設,支持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排放控制相關技術申報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加強工業領域氧化亞氮與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的協同控制,研究探索建立協同控制制度。建立重點企業氧化亞氮排放報告制度,研究制定工業領域氧化亞氮監測標準和排放相關標準,在工業領域探索開展氧化亞氮排放源自動監測。
上述專家表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針對工業領域氧化亞氮與NOx、VOCs等同源排放的特點,應加強協同控制,實現政策合力。在己二酸、硝酸和己內酰胺等重點行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開展氧化亞氮排放評價,推動氧化亞氮控排從末端治理向全生命周期管控轉型。
專家們表示,開展工業領域氧化亞氮控排要在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主渠道作用基礎上,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實現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工作中從“參與者”到“引領者”的角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