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了在全國部分地區實施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其中強調,要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改革試點,引導試點地區因地制宜大膽創新,開展差別化改革探索,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舉措,是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
早在2020年1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就正式發布實施;次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對這項工作又進行研究部署,一方面說明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說明改革進程中需要克服種種阻力,久久為功才能取得切實成效。
目前我國要素市場化改革仍存在一些需要積極推進的方面。比如,要素配置效率低,傳統生產要素如土地、人力、資本等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錯配現象,新型生產要素如數據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形成與完善等。今后要素市場化配置仍面臨許多挑戰,并且是必須啃的硬骨頭,尤其表現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
首先是必須持續解決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問題。
日前,新華社發表對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的解讀文章,其中援引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相關人士的話指出:當前,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有助于破解“內卷式”競爭問題、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同時,也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及時矯正市場失靈、規范競爭秩序,為市場有效運行提供保障。
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一個比較微妙的關系,過猶不及,需要把握好其中的尺度。
其次是關鍵領域的問題需要加大力氣解決。
上述總體方案提出的重點試點任務中包括:進一步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推動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推動資本要素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大力促進技術要素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等。
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就要促進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也要激發技術要素創新活力,推進土地要素集約高效配置,引導人力資源要素合理流動,還要加快培育和完善數據要素市場,增強資本要素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健全資源環境市場制度建設。
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構成了要素的主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這方面的改革持續推進,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隨著新現象、新問題、新任務產生,相關方面的改革力度仍需不斷加強。
再次是進一步“授權”減小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阻力”。
支持具備條件的地區結合實際大膽改革探索、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并形成可以推廣的經驗,充分“授權”是活力之源。
上述總體方案明確,試點地區擬實行的各項改革舉措和授權事項,凡涉及調整現行法律或行政法規的,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或國務院依法授權后實施;其他涉及調整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規定的,有關方面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和經批準的授權事項清單,依法依規一次性對相關試點地區給予改革授權。
另外,要建立健全與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相配套的法律法規與政策調整機制,統籌涉及的法律法規事項,做好與相關法律法規立改廢釋的銜接。這是從“大”的方面,也就是從法治建設方面,去減小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阻力”。
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雖已取得階段性成效,但仍處于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體制機制層面的障礙,依然是制約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的主要瓶頸。面向未來,唯有堅持市場化方向,破除隱性壁壘、創新制度供給,才能真正暢通經濟循環、激發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