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存款搬家”現象加速,近期引起熱議。多份券商研報認為,居民部分存款正向基金、理財等資管產品遷徙。
近日央行公布的7月金融數據顯示,7月份居民部門新增存款減少1.1萬億元,而非銀機構存款增加2.14萬億元。據中信證券研究所測算,今年7月銀行理財規模環比超預期增長約2萬億元至32.67萬億元,這一增幅超過了2018年至2024年歷年7月增長均值1.75萬億元。
券商中國記者從業內匯總的獨家數據也直接印證了這一趨勢。數據顯示,7月末規模排名前14的理財公司(單家存續規模均超1萬億元),均較6月末實現凈流入,單月增長規模合計約1.77萬億元。其中四大國有銀行旗下理財公司規模增幅更為顯著,較上月凈增長約達8800億元,相當于上述14家合計增長規模的一半。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7月25日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30.67萬億元。也就是說,加上記者獲取的14家理財公司凈流入規模數據,在剩余的理財公司只要沒有發生大規模余額減少的少數情況下,銀行理財市場規模很可能在7月末已經突破了32萬億。
具體來看,7月增幅明顯的機構主要來自于國有大行旗下理財公司。其中,農銀理財7月增長超3100億元,單月增幅達18%,增長規模和增速在32家理財公司中位列第一。同時,建信理財單月增幅超2000億元,單月增幅達14.5%;其次是工銀理財、中銀理財,單月凈增均超1700億以上。其余單月凈增超1000億的公司中還分別包括信銀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浦銀理財和交銀理財,合計共5家。
在如此快速增長的情況下,2萬億規模以上的理財公司成員迅速擴容,農銀理財、工銀理財和中銀理財幾乎同時完成向2萬億大關的沖鋒,截至7月末,這三家公司存續規模分別為2.07萬億、2.04萬億和2.04萬億元,三者差距明顯縮小。也就是說,現在兩萬億俱樂部一共有六家:招銀理財、興銀理財、信銀理財、農銀理財、工銀理財、中銀理財。
值得一提的是,光大理財在連續快速增長的情況下,規模超過1.9萬億元,成為2萬億理財陣營的下一位“候選人”。
面對規模持續攀升的理財市場,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加劇。一邊是具有理財公司牌照的機構實現快速凈增,另一邊未成立理財公司的中小銀行正遭遇規模整改壓降的倒計時(部分地區金融監管部門要求轄內未設立理財公司的中小銀行需在2026年底,將存量理財業務清理完畢)。
現在的動態是,限時出清存量理財業務的重壓下,有區域中小銀行打算“抱團取暖”。
近期財聯社報道稱四川省內的成都銀行、成都農商銀行和四川銀行計劃聯合申設銀行理財公司,相關工作已經展開。對此,記者對三家銀行均發出問詢,有兩家均明確稱目前無確切消息,如有后續將會及時公告,一切以公告為準。另一家銀行的高管告訴記者“方案一直在變”,記者進一步詢問,“方案具體是什么?究竟有沒有聯合申設的打算?”該高管沒有進一步回復。
據券商中國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6月末,在已披露上半年理財業務報告的68家中小銀行中,有61家機構較年初規模下降,其中有20家下降幅度超過20%。仍存續有自營理財的中小銀行已降至180家,相比年初減少23家。另一方面,對比年初數據,今年上半年末新發行自營理財的銀行數量已減少45家。
校對:廖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