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向上的火苗正以厚積薄發的方式噴薄而出。
2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前7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7%,降幅較上半年收窄0.1個百分點;7月同比下降1.5%,降幅較6月收窄2.8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收縮。
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盡管依然呈負增長態勢,但制造業尤其高科技制造業表現亮麗,7月高科技制造業利潤由6月的下降0.9%轉為增長18.9%,拉動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較6月份加快2.9個百分點,起到引領作用。
中國經濟中的新生力量正在快速成長,生物醫藥行業多年“臥薪嘗膽”,靠長期的抗跌打能力鍛造出國際競爭力;人工智能行業在國際競爭中表現出堅強韌性,在相對不利條件下,通過探尋差異化競爭優勢,真正實現了在AI國際競爭中始終保持在第一梯隊。
這些鮮活的案例,展現中國企業不缺乏敢闖敢干的勁頭,不缺創新能力,只要給予合適的自由施展空間,就會如野草般呈現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頑強生命力。
當然,許多領域企業展現出的創新動能,離不開市場對創新發展的強烈共識和鼎力支持,27日國產AI芯片企業寒武紀股價超過貴州茅臺,成為國內資本市場股價最高公司,反映市場用清晰的投資邏輯和敘事結構表達這樣一個共識:對致力于科技向上爬坡的企業,投資者愿對此打滿預期,甘愿為未來進行風險投資。
在資產荒已在金融市場盤根錯節多時、嚴重侵蝕金融企業增長曲線的情況下,市場投資者對尋求向上技術突破的企業給予更高預期和高風險估值,是一種英雄惜英雄的惺惺相惜。6月23日以來的這輪市場行情,以企業和機構投資者為主推動,這是冒險者們自發分工合作、雙向奔赴的一種向上突破的場景。
高科技企業日益匯聚的市場競爭力和向上突破能力,用鮮活事實證明,要護航高科技企業健康發展,至少需守住兩條底線:一是尊重企業經營自主權,相信企業家知道如何經營企業,對企業有求必應、無事不擾;一是對高科技企業最好的支持是放手和放權,真正為敢闖敢為的高科技企業提供可行、可信的市場自由施展空間,降低企業的監管成本,保護好企業的產權、治權等,高科技企業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承接起經濟轉型升級的重托,成為消化經濟存量風險、開拓新發展可能性的生力軍。
當然,高科技制造業的亮麗表現,預示經濟結構性分化走勢將日益突出,這既給予人們希望,又提醒人們結構轉型面臨的復雜困境。數據顯示,上游原材料行業依然經歷煎熬,消費服務業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的直接沖擊。而且必須指出,這些尚未走出負增長泥潭的行業和企業,相比高科技制造業體量更大,牽涉的利益主體更為復雜多元,是經濟中必須要面對和重點排除的風險隱患。
這要求各方為這類企業走出困境編織好更堅實的風險防護網,以降低其調整轉型的風險烈度。如對低效無效資產的市場出清、破產清算等退出機制做好法律上、制度上的各項準備,降低其對經濟社會的震動面;同時,基于市場化、法治化信念,為企業并購重組提供好相應制度便利,真正通過市場化的并購重組,提升企業的再生能力;此外,當前還需做好失業人員的安置和就業再培訓工作,為受困者構筑好免于恐慌的公共服務保障,積極推廣深圳、廈門試點的個人破產制度,為受困者提供東山再起的包容機會等。
此外,在經濟新舊動能交替之際,市場化改革應是最基本底線。數據顯示,前七月規上工業企業中,除國有控股企業利潤下降外,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私營企業都實現利潤正增長。這警示國企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市場化轉型才是其脫貧致富的唯一出路。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故鼎新是經濟脫胎換骨的內生保障,為經濟新舊動能轉換護好航,根本上是要在權力與權利關系上守正創新、各司其職,守正就是要把管好權力這只手放在一切問題的首位,將其行權范圍限定在公共外部性之內,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制度便利,避免直接指導創新,唯有如此才能當好經濟轉型升級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