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國內整車品牌接連承諾將支付賬期縮短至不超過60天,引發行業廣泛關注。在首個60天賬期過去后,記者調查發現,大多數整車企業正在積極落地相關承諾,但對于供應商來說,車企承諾的賬期往往只是從發貨到收到貨款中的一部分,汽車供應鏈回款問題仍然面臨許多挑戰。業內專家表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整車廠相對于大多數供應商居于強勢地位,往往選擇將資金壓力轉移到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要促進汽車產業鏈整體的良性發展,還需要更多努力。
主流車企積極踐行縮短賬期承諾
6月中旬,全國17家重點車企積極響應落實國務院修訂后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陸續作出“供應商支付賬期不超過60天”的公開承諾。
在這之后,不少車企積極行動,踐行自身承諾。在距離承諾過去兩個月的時間里,8月11日工信部相關部門釋放了對一汽集團、廣汽集團和賽力斯集團三家車企執行承諾的調研信息,顯示相關企業已經實現60天內支付。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紀雪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調研,目前央企如一汽、東風、長安等,地方國企如廣汽、上汽、北汽等,以及民營整車企業如吉利、長城、賽力斯、理想等,都在積極響應相關承諾,采取具體行動落實賬期縮短承諾,構建更和諧的整零關系。
廣汽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為確保供應商賬期承諾兌現的可持續性,廣汽集團深化供應鏈協同,減少庫存積壓和資金占用,提升運營效率;同時建立貨款應急機制,應對供應商突發性資金需求。“未來,廣汽將持續與全球供應商構建汽車產業協作共贏的‘整零’關系。”
賽力斯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為確保60天賬期落地,賽力斯從合同簽訂到流程優化,構建了一套全鏈條執行體系。除了履行好按時支付賬款的責任之外,賽力斯還依托首創的“廠中廠”模式,進一步保障60天賬期承諾的執行落實。
“車企確實在積極行動,例如長安此前的賬期一般是120天左右,目前正在向60天目標縮短。吉利此前一般是75天,現在也縮短到了60天。”一家動力電池零部件供應商業務人員董女士告訴記者。
成都易控智聯汽車電子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皮聃對記者表示,車企作出承諾后,公司主要客戶東風汽車確實在賬期上明顯縮短,其他央企也積極發力。“賬期的縮短為公司的生存與發展留出了更多空間。”
企業反饋貨款到賬還有多道“關隘”
盡管主流車企正在積極落地賬期縮短承諾,但記者在調研中也發現,供應商企業要拿到貨款仍然面臨多道瓶頸,從發貨到最終收款,需要克服重重“關隘”。
第一道瓶頸是賬期起算時間。一家橡膠減震件廠商相關負責人王先生告訴記者,在給部分車企供貨時,往往賬期起算不是按照車廠收貨,而是要等到相關零部件上車安裝,整車組裝下線后才能起算賬期。“這個過程往往需要等待3至6個月不等,并且這也不在車企承諾縮短的賬期范圍內。”
董女士表示,目前公司的車企客戶,一般是在收貨的次月進行對賬。“比如我們8月初發的貨,需要等到9月才能開始掛賬計算賬期。所以即使車企正在積極落地相關承諾,目前為止我們仍然沒有收到承諾以來的貨款。”
在賬期到期后,供應商收到的可能不是現金,而是銀行承兌匯票乃至商業承兌匯票。
“即使是央企也不一定會在賬期到期后直接支付現金。將近一半的貨款以銀行承兌匯票的形式進行支付,而這些匯票也需等待3至6個月才能兌現。即使在當前縮短賬期承諾落地的情況下,從車企收貨開始計算,很多時候仍需等將近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真正收到貨款。”王先生說。
更嚴重的賬期問題則來自一級供應商供貨。“目前車企確實在積極完善,但我們還在給動力電池的一級供應商供貨。這些供應商也承擔著較大資金壓力,所以賬期會比車企拖得更久,特別是非頭部的企業。他們即使在賬期到期后,有時仍然會以資金短缺等理由要求延期,雖然我們原則上不接受,但為了長期合作,往往也只能默認。”董女士說。
在被問及是否會通過法律或政府渠道維權時,相關從業者表示,一般不會起訴,當下市場競爭格外激烈,如果真的大張旗鼓使用法律或者政府渠道討要貨款,可能會被甲方企業聯合“討伐”,嚴重影響公司后續發展。
汽車產業鏈良性發展有待進一步發力
面對供應鏈賬期問題,多位業內專家表示,當前汽車行業還是買方市場,下游整車廠和一級供應商處于強勢地位,要緩解供應鏈企業的資金拖欠壓力還需要更多舉措發力。
“當前汽車行業競爭仍然十分激烈,一方面車企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普遍利潤下降,另一方面車企相較于供應鏈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處于強勢地位,所以部分車企會選擇將壓力轉移到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上。”紀雪洪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還得依靠市場出清落后產能。當前整車企業需要有可持續的發展理念,要與零部件協同創新發展,同時利用好全球市場打破‘內卷式’競爭困境。”
賽迪顧問汽車產業研究中心資深分析師徐墨嫻表示,以往缺乏明確的約束和統一標準,致使汽車行業整體賬期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制造領域。需要在強化頂層設計與政策引導方面,鼓勵并支持行業內整車龍頭與上下游伙伴深化協作,共同構建高效運轉、精益管理的生產和服務體系,實現互惠共贏。并通過推進業務流程標準化、建立數據共享機制等手段,降低內耗,提升整個系統的協同效率和資源利用率,實現產業基礎的持續進階。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秘書長崔東樹也表示,僅靠賬期調整難以徹底解決行業深層矛盾,還需加強行業秩序管理,防止頭部企業利用市場地位損害供應商及消費者利益,通過法律手段規范企業行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汽中心資深首席專家、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吳松泉指出,汽車是長產業鏈、大協同、大制造的“集成化”產業,這就決定了產業鏈供應鏈在汽車產業發展中的基礎地位。
“汽車整車企業的競爭,本質上是企業整合供應鏈與建立自身供應商體系之間的競爭。整車和零部件企業不但是戰略合作伙伴,還是利益共同體,應該彼此賦能、相互成就、共享資源、共享利益、合作雙贏。”吳松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