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技術人員在手術室外操控機器主端,通過語音命令,遠程操縱手術室內的從端機械臂,精準完成引導絲的推進、旋轉和回撤,導引導管的調整、球囊的擴張、支架的放置等血管介入手術全流程的器械使用與操作。這是記者在人工智能(AI)驅動的全自動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發布現場看到的場景。這臺備受關注的設備,由深圳睿心智能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睿心醫療”)設計研發。
睿心醫療于2017年在深圳創立,三位聯合創始人均為美國知名大學博士,并在美國醫療行業工作多年。目前,公司已經陸續完成5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國投創新、經緯創投、騰訊等。
睿心醫療是當前火熱賽道AI+醫療器械中代表性一員。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5年2月發布的《2025—2030年AI+醫療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趨勢咨詢報告》,2023年中國AI+醫療市場規模已達315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8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58.3%。
國投創新作為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旗下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同時也是睿心醫療早期的投資機構,目前已在醫療賽道投資近70家企業,投資規模約150億元。國投創新投資總監馬義林近期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隨著算力提升、底層模型和算法的不斷發展,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會更廣泛,加上國家政策鼓勵以及支付端開始對具有AI屬性的醫療器械產品給予支持,他對行業的前景抱有樂觀態度。同時,他認為,國內醫療器械企業在全球具備競爭力,未來有能力復制家電、手機、汽車等行業的成功出海路徑。
證券時報記者:國投創新決定投資睿心醫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馬義林:國投創新自2009年成立以來,聚焦先進制造產業,圍繞生命科學、智能制造、新能源智能汽車等領域累計投資220多個項目。在創新醫療器械這一重點方向,我們投資了聯影醫療、天智航、術銳機器人、睿心醫療等30多個優秀企業。
從行業與市場需求來看,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疾病死亡占比第一的病種。我國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超百萬級,市場需求龐大。睿心醫療聚焦冠脈介入診療領域,起家于診斷,后向治療延伸。其產品能從功能學角度(血流儲備分數)精準判斷血管堵塞程度,相比傳統從形態學角度判斷,能輔助醫生更精準地制定治療方案。我國每年有1000萬人做心臟CT,其中600萬人進入導管室做血管造影,2024年PCI手術量約160萬臺,睿心醫療的產品在術前診斷和術中治療中能發揮重要作用,臨床需求剛性。
從企業角度看,睿心醫療團隊核心成員有美國斯坦福、達芬奇等學習和工作經歷,創業執行力較強。我們從2019年開始接觸并觀察睿心醫療,2021年基于上述因素決定投資。
證券時報記者:睿心醫療所在的細分行業的競爭格局如何?
馬義林:國內有其他公司在做血流儲備分數測量,但方法學不同。例如已經在科創板過會的深圳北芯生命,其產品包括IVUS和血流儲備分數測量。此外還有港股上市公司潤邁德等公司。在國外,有近期在納斯達克上市的HEARTFLOW,方法學與睿心醫療類似。
證券時報記者:邁瑞等巨頭是否會進入該市場,睿心醫療等初創企業如何與巨頭競爭?
馬義林:就單純做血流儲備分數測量而言,目前市場規模不大,還處于早期爬坡階段,國內相關公司,如睿心醫療、北芯生命等總銷售收入僅幾億元,尚無巨頭公司進入。事實上,對于國內大型醫療器械公司而言,更傾向于聚焦海外巨頭已有的存量大市場,通過仿制加自主創新進行飽和式攻擊。而初創企業優勢在于他們更愿意在早期技術研發上投入,以差異化的技術和產品在細分領域競爭。所以新技術和產品往往由初創企業推動。
證券時報記者:國投創新在醫療器械賽道的投資情況如何?
馬義林:在醫療賽道,我們已投了近70家企業,投資規模約150億元,其中高端醫療器械類近30家。具體領域包括:心血管治療類植入性耗材、結構性心臟病相關、神經介入領域植入耗材、影像設備、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微創外科治療性設備、體外診斷試劑等。如果按照醫院科室分,則主要圍繞外科、心內科、檢驗、影像等科室的診斷和治療產品。
針對跨國公司長期占據我國高端醫療器械市場的問題,我們領銜投資聯影醫療,支持其成為我國唯一實現醫療影像產品線全覆蓋的領軍企業,并成功研制全球首臺全景動態PET-CT,逐步實現對西門子、GE等跨國公司進口替代。同時,我們積極布局手術機器人領域,先后投資手術機器人公司天智航、術銳技術及和華瑞博,加快高端醫療器械國產替代步伐。目前,術銳技術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已成為國內首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能夠同時覆蓋泌尿外科和婦科腹腔鏡良惡性疾病手術操作的多科室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
證券時報記者:AI如何助力醫療器械領域的初創企業發展?您是否會因為企業使用AI而改變判斷?
馬義林:醫療行業的根本是抓住臨床需求,AI只是工具,不能凌駕于行業本身。
但AI在醫療領域某些方向能提升產品性能,有較好應用。比如在診斷領域,基于影像數據,過去依賴人工判讀,存在效率低、一致性差(即不同醫生判讀結果可能不同)等問題,AI通過機器學習和大量樣本訓練,能輔助醫生判讀,提升效率和一致性。
從發展趨勢看,隨著算力提升、底層模型和算法發展,AI在醫療領域應用會更廣泛,且國家政策鼓勵、支付端也開始對有AI屬性的醫療器械產品給予支持。
證券時報記者:在集采背景下,所投企業的增長是否受影響,對行業有何影響?
馬義林:隨著我國醫療公共衛生支出逐年增加,人口老齡化加劇,醫療支出負擔加重,集采是醫保局控制成本的必然手段。但企業并非只能被動接受,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獲得增長。對企業而言,鍛煉經營能力,提升運營效率從而提升競爭力是一個方面。另外一方面,則是可以選擇出海發展,憑借在制造業領域多年的技術和產品優勢,實現海外市場拓展。就醫療器械而言,未來有可能復制家電、手機、汽車等行業的成功出海路徑。
校對: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