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8月27日證監會發布《證監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以下簡稱“827政策”)至今已滿兩周年,當前的IPO市場呈現出哪些新生態?
“IPO市場受理‘回暖’,但其‘嚴監管’主旋律不改。”一名投行資深保代王偉(化名)向界面新聞表示,“施政兩年來,倒逼上市公司質量提升,上市必須優中選優。”
根據界面新聞綜合交易所披露的數據統計,截至8月26日,今年年內,三大交易所IPO受理數量達到2024年全年的2.3倍,截至目前,完成上市企業數量達到66家,累計募資額為652.68億元。
2023年8月27日,證監會宣布階段性收緊IPO,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在 “827政策”實施后至2023年年末,滬深交易所的企業IPO申報、受理數量銳減,IPO節奏階段性收緊;與之相對,受益于2023年9月發布的“深改19條”,北交所IPO活動日趨活躍。
界面新聞制圖
國金證券副總裁廖衛平向界面新聞指出,自“827”政策實施至今已近兩年,這期間,IPO排隊企業數量大幅減少,IPO“堰塞湖”現象大大緩解,為今年IPO受理騰出了空間;在此期間,各券商也積累了不少優質項目待申報,監管機構也面臨在審項目“存貨”不足的狀況。在上述因素疊加下,今年上半年,IPO市場出現結構性回暖。
“政策實施兩年來,‘827政策’整體上是一次針對我們資本市場的結構性改革。”前述投行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過去,因為上市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但退市太少,只能通過限制IPO數量、用存量企業并購重組消化擬上市企業和吸收低質上市公司。
他進一步談到,近年來,上市公司數量沒有大量擴張,對存量上市企業和投資者來說都是利好,投資者更加集中力量去投資優質股票和科技股,“一、二級市場協同效應也會提升,投資者利益更能得到保證。”
界面新聞根據Wind數據統計,在政策實施后,A股IPO募資額度整體呈下降趨勢。2022年至2023年兩年間,A股IPO募資額度分別為5869.93億元、3565.39億元,直到2024年,總額度迅速縮水至673.52億元。(數據來源:上交所網站)
多名受訪人士認為,“827”政策及時補短板、強弱項,推動解決資本市場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其最終意義是為提振二級市場投資者信心,推動A股市場整體生態繁榮。
“如今,隨著二級市場企穩回暖,我們看到,政策的平衡機制正在發揮雙向調節作用:市場回暖為一級市場的復蘇創造了條件,而高質量企業的供給又將反哺市場,形成一、二級市場正向循環、相互促進的健康格局,推動一、二級市場估值體系形成正向聯動。”安永大中華區審計服務市場聯席主管合伙人湯哲輝向界面新聞指出。
“無論首發還是再融資,都更加關注募投資金的使用效率及規模;嚴格的監管執法有效維護了市場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對投資者的保護。”德勤中國A股上市業務全國主管合伙人黃天義在受訪時對界面新聞表示,827政策實施以來,A股市場階段性調節了IPO及再融資節奏,同時全面強化監管執法。因此對A股的整體生態有顯著積極影響,上市公司質量普遍得以提升。
黃天義預測,未來一年,A股IPO市場預計仍然會延續目前的節奏,并且會持續加大對高科技及優質生產力企業的支持力度。
前述保代同樣認為,“未來比較長一段時間,資本市場的主線或者邏輯都會保持這樣:相對少量新質生產力企業上市,更多存量企業并購重組提高質量,未來保持這個新的良性結構和生態。”
湯哲輝向界面新聞指出,在二級市場回暖與動態平衡機制作用下,預計未來一年IPO市場將伴隨A股的”慢牛”行情,理性回升,溫和放量,“市場將進入一個更可持續、更穩健的新常態發行節奏。”
具體到行業分布上,湯哲輝表示,今年上半年,工業、科技和新材料列A股IPO數量和融資額的前三位,IPO數量和融資額分別占上半年總量的86%和89%。當前,A股的科技屬性愈發顯著,資本市場正加速向科創型企業集聚。展望下半年,A股IPO或將進一步聚焦科創領域,科技屬性強、滿足上市條件的優質企業,預計硬科技與先進制造業,如半導體、人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裝備制造等“卡脖子”或優勢制造領域的企業,將是IPO的主力軍。
“同時,雙碳目標下的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等也將獲得更多上市機會,體現資本市場對產業升級的全面支持。”他進一步補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