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 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這是我國碳市場領域第一份中央文件,明確了全國碳市場中長期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8月26日,生態環境部召開8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表示。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圖源:生態環境部)
在上述例會上,裴曉菲表示,經過四年多的發展,全國碳市場建設實現了起步穩、運行穩,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2021年和2024年我國先后建成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強制碳市場)和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自愿碳市場)。這兩個市場既各有側重又相互銜接,共同構成了全國碳市場體系。
裴曉菲介紹,生態環境部建章立制,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30余項制度和技術規范,初步形成了多層級、較完備的碳市場法規制度體系。同時,加強數據質量管理,加大監督執法力度,運用信息化手段智能預警數據質量風險,嚴厲打擊碳排放數據弄虛作假行為。2024年共審核企業數據300余萬條,異常數據發生率明顯降低,碳排放數據統計核算的規范性、準確性、及時性大幅提升。
“我們還不斷擴大重點行業覆蓋范圍,在發電行業基礎上,今年將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納入強制碳市場,對全國60%以上碳排放量實現了有效管控。”裴曉菲指出,截至2025年8月22日,強制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6.8億噸,成交額達474.1億元。自愿碳市場,累計成交核證自愿減排量249萬噸,成交額達2.1億元。
裴曉菲表示,接下來,生態環境部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抓好文件落實。
第一,深入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有序擴大強制碳市場的覆蓋行業范圍。
根據行業發展狀況、降碳減污貢獻、數據質量基礎、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擴大強制碳市場的覆蓋行業范圍。建立預期明確、公開透明的碳排放配額管理制度,明確市場中長期碳排放配額控制目標,逐步由強度控制轉向總量控制。配額分配方式由免費轉向免費和有償相結合,有序提高有償分配比例。加強對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的指導和監督管理,建立定期評估和退出機制,不再新建地方或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積極發展自愿碳市場,建立科學完備的方法學體系,加快生態系統碳匯、可再生能源、甲烷減排等重點領域的方法學開發。
第二,著力提升碳市場活力,建立碳質押、碳回購等政策制度,提升節能減碳積極性和主動性。
聯合金融機構,探索開發與碳排放權和核證自愿減排量相關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建立碳質押、碳回購等政策制度,碳質押就是企業將政府分配的碳配額或核證自愿減排量等碳資產作為質押物,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碳回購則是配額持有者將碳資產出售給第三方機構,并約定在未來以約定價格回購,從而獲得短期資金融通。
裴曉菲指出,上述兩項制度都有利于拓展重點排放單位的融資渠道,盤活碳資產,降低融資成本,提升節能減碳積極性和主動性。生態環境部將穩妥推進符合要求的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適時引入其他非履約主體參與強制碳市場交易、符合條件的自然人參與自愿碳市場交易。
第三,提高管理水平,嚴格規范碳排放核查,壓實重點排放單位主體責任,加強數據質量全過程監管。
壓實重點排放單位履行碳排放核算與報告的主體責任。加強碳排放數據質量全過程監管,嚴厲打擊各種弄虛作假行為。研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夯實碳市場建設制度基礎,為加快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全國碳市場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