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發布《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這是國家首次系統性對個人消費貸款實施財政補貼,被喻為提振消費的“及時雨”。該方案旨在以“精準滴灌”的方式,通過財政資金撬動金融活水,既為居民消費減負,又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動能。這一政策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戰略的具體落地,也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聯動的一次創新實踐。
此次貼息政策的核心在于“精準”二字。在覆蓋范圍上,政策既包含單筆5萬元以下的日常消費,又聚焦家用汽車、養老生育、教育培訓等大額支出領域,這種“小額普惠+大額定向”的設計,既滿足了居民柴米油鹽的基本需求,又瞄準了改善型消費的痛點。例如,針對養老生育領域的貼息,直接回應了人口結構變化下的民生需求;對家居家裝的支持,則與房地產“軟著陸”的政策導向形成協同。在資金分配上,中央財政承擔90%的貼息資金,既彰顯了國家提振消費的決心,又為地方預留了靈活空間。這種央地協同模式,既能避免地方財政壓力過大,又能通過省級財政的10%配套資金,激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創新活力。政策執行流程的設計同樣體現了效率導向。貸款經辦機構在結息時直接扣減貼息資金,借款人無需額外申請,這種“免申即享”的模式,最大限度降低了政策落地的摩擦成本。同時,政策明確23家經辦機構名單,包括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既確保了政策覆蓋面,又通過差異化機構的客群互補,實現了對工薪階層與靈活就業人員的雙向覆蓋。
從宏觀經濟視角看,貼息政策的杠桿效應顯著。按1%的貼息比例測算,1元財政資金可撬動100元貸款投入消費領域,這種“乘數效應”在重點領域尤為突出。以汽車消費為例,若某居民貸款10萬元購車,按當前市場利率3%計算,年利息為3000元,貼息后實際支付利息降至2000元,相當于直接降低33%的融資成本。這種刺激效果不僅能帶動汽車銷售,還能激活上下游產業鏈——從鋼鐵、橡膠到物流、維修,形成“消費—生產—就業”的良性循環。對居民而言,政策直接降低了消費門檻。以教育貸款為例,若某家庭為子女留學申請20萬元貸款,按貼息上限5萬元計算,每年可節省利息500元,三年累計節省1500元,這對中低收入家庭而言,是實實在在的減負。更重要的是,政策通過降低借貸成本,幫助居民優化家庭資產負債表,將原本用于支付利息的資金轉化為可支配收入,從而形成“消費能力提升—企業盈利改善—就業機會增加”的正向傳導。金融機構在政策中也扮演著關鍵角色。一方面,貼息政策為銀行等機構拓展消費貸業務提供了契機,尤其在當前消費貸利率下行壓力下,財政補貼有助于緩解銀行凈息差收窄的壓力;另一方面,政策要求經辦機構加強資金流向監測,這倒逼金融機構提升風控能力,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場景、建立資金穿透式追蹤系統,在擴大業務規模的同時防范風險。
政策效果的最大化,高度依賴于執行的精準度與渠道的暢通度。歷史經驗顯示,普惠式“大水漫灌”效果往往有限。此次政策需嚴防兩個關鍵風險:其一,資金空轉風險—若審核不嚴,貸款可能流入房市、股市或用于理財套利,背離政策初衷;其二,結構性錯配—若資源過度集中于高收入群體或發達地區,將加劇消費不平衡。政策成功的關鍵在于構建“雷達圖”式管理體系:動態識別不同區域、收入層級、消費偏好人群的真實需求,借助大數據實現資源精準滴灌。同時,簡化申請流程,確保政策紅利高效觸達目標人群,避免“看得見、夠不著”的尷尬。
此次政策雖為階段性措施(2025年9月至2026年8月),但其設計蘊含著長期考量。例如,政策明確到期后可評估延長或擴大范圍,這種靈活性為后續調整預留了空間。更重要的是,政策要發揮長效,需跳出“就消費論消費”的局限,構建多維度支撐體系。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提振消費的根本在于穩定和提升居民收入預期。這要求更積極的就業政策保障崗位穩定,更深入的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同時,持續優化消費環境,強化市場監管打擊假冒偽劣,破除隱性消費壁壘,改善售后體驗。只有當消費者買得放心、用得舒心,消費潛力才能持續釋放。貼息政策如同“助燃劑”,但消費市場的持久繁榮最終要靠居民收入提升和消費環境改善這些“基礎燃料”。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