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熱浪逐漸褪去,國內網約車行業上半年的“成績單”也悉數亮相。
滴滴核心交易額延續了雙位數增長,上半年經調EBITA為49.25億元;曹操出行、如祺出行虧損收窄,后者迎來毛利率首次轉正的喘息節點。
告別粗放擴張,行業“一超多強”格局變得相對穩定,但競爭依舊激烈,精耕運營成為必答題。與此同時,司機抽成下調、用戶體驗升級,以及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加速布局,也是下半場的幾處關鍵注腳。
行業正式駛入精耕與智駕新賽道。
滴滴盈利領跑,第二梯隊積極“止血”
作為網約車頭部玩家,滴滴已經于2023年步入盈利周期,并且在那之后單量增速未降。
最新財報顯示,二季度,滴滴核心平臺交易額(GTV)達到1096億元,固定匯率下同比增長15.9%。其中,中國出行GTV達到825億元,同比增長12.2%,國際業務GTV達到271億元,固定匯率下同比增長27.7%。
收入方面,第二季度,滴滴出行收入為564億元,較上年同期的509億元,增長10.9%。2025年上半年營收為1096.6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999.36億元增長9.7%。
利潤數據上,滴滴本季度調整后EBITA為盈利25億元,其中,中國出行板塊調整后EBITA盈利36億元。
翻閱財報可以發現,自2023年以來,滴滴訂單量已經連續10個季度保持著同比雙位數的穩定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季度,滴滴中國出行板塊訂單量同比增長12.4%至33.76億單,本季度日均交易量達3710萬單;國際業務同比增長24.9%至10.88億單,季度日均達到1196萬單,國內外訂單量雙雙創新高。
中國出行業務作為滴滴的核心支柱,GTV增速已近乎追平訂單增速,意味著滴滴中國的交易結構中沒有大量低價訂單,也就是說,半年度營收規模在沖破千億量級之后,滴滴的增長并未以價換量,客單價保持在健康狀態。
除了唯一盈利的滴滴之外,第二梯隊玩家雖仍在虧損,但減虧正在上演。
曹操出行202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實現營業收入94.56億元,同比增長53.5%。經調整凈虧損為3.3億元,同比收窄34%。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7.0%提升至8.4%。
綜合下來,曹操出行已成為國內第二大網約車平臺,上半年累計訂單量為3.79億單,日均約210.5萬單,同比增長49%;GTV為109億元,同比增長53.6%。
如祺2025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收入16.76億元,同比增長61.7%;凈虧損收窄至1.2億元,同比減少62.3%。
今年上半年,如祺出行的毛利率為2.2%,首次轉正,去年同期為-3.1%。如祺方面分析認為,整體毛利率改善,主要受益于用戶流量增加帶動訂單量上升,客戶激勵措施及司機成本結構優化等原因。
從訂單數據看,如祺出行上半年累計訂單量7330萬單,日均約40.7萬單,同比增長51.1%,平均每單交易額從去年同期的26.7元提升至27.7元,同比增長3.8%,客單價的提升進一步支撐了毛利率的改善。
在網約車行業增速整體放緩的背景下,盡管后發平臺的體量與滴滴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整體均呈現出向上的趨勢,作為消費者的剛需訴求,出行市場仍然有一定的增量空間。
從規模驅動轉向運營、服務驅動
回顧網約車行業的發展歷程,早期市場曾經歷過“供不應求”的粗放階段,彼時打車需求旺盛但運力不足,滴滴憑借補貼大戰與高效的運力整合,一度占據市場多數份額。隨著市場逐步成熟,供給端趨于飽和,司機群體規模大幅增長,同時美團、高德等平臺通過聚合模式入局,市場玩家逐漸增多,行業競爭從“增量爭奪”轉向“存量博弈”,“精耕細作”成為新的關鍵詞。
2025年上半年,“重視司機權益”是行業最顯著的變化之一。此前,社交平臺上有網約車司機頻繁吐槽網約車平臺抽成比例高。有聚合平臺司機稱,運營平臺和聚合平臺的多重抽成機制下,有的總抽成已超出30%,導致司機實際收入進一步縮水。
8月15日,包括滴滴、曹操出行、T3出行在內的平臺集體下調司機傭金。
滴滴宣布把每筆訂單最高抽成上限從29%降至27%,超出27%的部分隨單返還,并上線返傭寶,保障高頻司機的月均抽成上限不超過25%,超過部分將在次月自動返還至司機賬戶。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滴滴所有訂單平均抽成為14%。“在公開透明的賬單頁面,司機師傅們可以看到每筆訂單的抽成,有高有低,還有一些訂單是不抽成、負抽成。”滴滴方面強調,將不斷完善司機權益,共建可持續發展生態。
T3出行也宣布將平臺抽成比例限制在27%以內,今年年底前,抽成比例26%-27%的訂單占比將從21%降至17%。高德等聚合平臺也將聯合網約車平臺落實抽成上限承諾。
除了下調抽成,部分平臺還通過細節優化提升司機體驗。例如,夏季高溫天氣,滴滴向司機群體發放了5億元高溫補貼,配合乘客開關空調的司機將獲得補貼;部分平臺還優化了接單算法,減少司機的空駛里程,提高單位時間收入。這些舉措有效提升了司機的積極性,進而提高了運力的穩定性。
在保障司機權益的同時,平臺也在持續優化用戶體驗,通過多元化服務滿足細分場景需求。作為行業龍頭,滴滴上半年在全球熱門旅行目的地上線“海外出行”服務后,8月進一步升級會員體系,與希爾頓、亞朵、華住會等酒店品牌,以及海底撈等餐飲品牌實現會員權益互通。這意味著滴滴會員體系將服務場景從“行”拓展至“吃、住、游”,構建起更全面的會員生態。
曹操出行則聚焦“定制車服務”,針對家庭用戶推出7座定制車型,針對商務用戶提供專車接送機、會議室預訂等增值服務,通過差異化體驗吸引高價值用戶。如祺出行則深耕區域市場,在粵港澳大灣區推出“社區專車”服務,解決老舊小區“打車難”問題,提升區域用戶的粘性。
行業下半場,通過精細化運營提升用戶與司機的雙向滿意度,才有可能在存量競爭中找到更多可能性。
Robotaxi成行業新賽道,能否撐起未來增長?
據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Robotaxi將在2026年左右實現大規模商業化,隨后每公里成本顯著下降,有望跑通商業模式。
作為未來產業革新的重要方向之一,各家網約車平臺選擇了提前布局。
滴滴在2024年10月宣布完成自動駕駛C輪融資共2.98億美元,用于加大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的投入。今年4月,滴滴自動駕駛發布了新一代前裝量產Robotaxi的硬件平臺,還與廣汽埃安合作推出了首款L4級自動駕駛車型,該車型計劃2025年底量產交付。
“滴滴自動駕駛在L4技術上已經有九年多的積累沉淀,采用了混合派單模式,將Robotaxi出行服務接入滴滴App,在北京、廣州和上海示范區域內混合派單,連續安全運營超過1700天。”滴滴聯合創始人、滴滴自動駕駛CEO張博透露,L4級自動駕駛是下一個十年人工智能時代最重要的技術變革之一。
曹操出行則在4月開始測試新一代自動駕駛車輛,蘇州及杭州測試里程超1.5萬公里,計劃2026年底推出L4定制車型。T3出行、享道出行和嘀嗒出行也在推進Robotaxi服務。
截至今年上半年,如祺出行平臺已運營超300臺Robotaxi,上半年訂單量同比增長超470%。今年7月,如祺出行宣布啟動“Robotaxi+”戰略,計劃在未來五年構建超萬輛規模的Robotaxi車隊,覆蓋100個核心城市。
不過,Robotaxi要成為網約車行業的“業務支柱”,仍需克服多重挑戰。首先是技術安全性,盡管目前測試階段的事故率已大幅降低,但如何應對復雜路況,比如極端天氣、突發障礙物等,還是技術難點;其次是政策監管,目前國內僅少數城市開放了Robotaxi的商業化試點,全國性的監管政策尚未出臺,政策落地節奏將直接影響Robotaxi的規模化擴張;最后是用戶接受度,仍有部分用戶對“無安全員駕駛”存在顧慮,需要通過長期運營積累信任。
行至當下,滴滴在規模和盈利上依舊穩居頭部,證明其商業模式已具備抗風險與造血能力;曹操出行與如祺出行則在努力“止血”,快速增長給了市場想象空間。
行業整體從“規模驅動”到“精耕驅動”的轉型以及對Robotaxi的集體押注,標志著網約車行業進入了“新周期”,在這個周期里,運營效率、用戶體驗、司機權益與技術創新,都決定著平臺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