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潮州廣濟橋。
孫立君攝(影像中國)
河北石家莊趙州橋。
新華社記者王毓國攝
浙江杭州拱宸橋。
方臨明攝
浮橋
江西贛州古浮橋。
胡江濤攝(人民視覺)
梁橋
福建泉州安平橋。
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拱橋
云南建水縣雙龍橋。
張國盛攝(影像中國)
索橋
貴州黃平縣重安江上的鐵索橋。
胡雁攝(人民視覺)
你知道嗎?目前中國橋梁總數已超100萬座。古橋如詩,記錄了悠久歷史;現代橋梁如虹,跨江越海氣勢磅礴。中國的橋,遍布城鄉、千姿百態,熔鑄力學與美學,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凝聚了中華民族對世界的認知與哲思。透過橋上橋下,我們看到人文中國的風景歷久彌新。
——編 者
世界現存最早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趙州橋
古橋神韻今猶在
記者 邵玉姿
35張定制白棉藝術蝕刻紙,立體拼貼出弧形橋洞,在燈光下投映出深淺不一的陰影。鏡頭拉近,欄板上的吸水獸浮雕微微凸起,纏枝蓮的卷葉似在風中輕搖……
“太酷了!想把這座趙州橋‘搬’回家!”直播間里,看著青年剪紙手藝人康博文的剪紙作品《趙州橋韻》,網友在線點贊。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的洨河上。趙州橋始建于隋朝,是世界現存最早、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開創了“敞肩拱”的結構形式。
“趙州橋的美,具有穿透歲月的力量。”康博文自小熟知工匠李春造橋的故事,橋上的“券痕”尤其令他感到震撼。
“券痕”里藏著古人的智慧。趙州橋采用縱向并列砌筑法,主橋券由28道拱券組成,沿寬度方向并列組合;每道拱券厚度為1.03米,由43塊拱石縱聯組成。拱券的并列砌筑,不僅創造了世界奇跡,還有利于后期的修繕:若一道拱券的石塊損壞,只要替換成新石即可,無須重修整座橋。
“趙州橋拱券的并列砌筑,與刻紙的立體疊層拼接,有異曲同工之妙。”學美術出身的康博文,把目光投向了立體剪紙。
“橋身的4個‘敞肩拱’可以分流洪水、減輕橋重,既化解了實用難題,又呈現出長虹飲澗的奇觀。”康博文團隊做了上百個模擬動畫,讓剪紙弧度精準呼應古橋“初月出云”的氣韻。
細節里藏著對古橋的敬畏。康博文嘗試了10余種紙樣,最終找到白棉藝術蝕刻紙,疊加后既有石頭的厚重感,又有自然的明暗變化,“就像趙州橋的橋身,穿越古今始終‘呼吸’。”2024年,他創作出剪紙作品《趙州橋韻》,一年來銷量約3萬件。
趙州橋的美不只在孩子們的課本里,也裝進了文創產品里;趙州橋的智慧不只在拱券砌石里,也走進了更多人的心里。
用立體剪紙“詮釋”古橋神韻,康博文感嘆:“對智慧的探索,對美的追尋,是穿越古今、亙古不變的主題。”
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廣濟橋
橋為民造凝匠心
記者 姜曉丹
“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文物保護管理中心講解員謝欣樺,用潮州方言唱起了這首民謠。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橫跨韓江兩岸,集浮橋、梁橋、拱橋于一體,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1988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謝欣樺如數家珍。
古橋為民而造。廣濟橋始建于南宋年間,至今已有850多年。當時為了方便百姓過江,人們在江心筑石墩,用86只梭船連成浮橋,取名“康濟橋”。經過300多年的接力修建,到明嘉靖年間,梭船減至18只,形成了現在“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格局。
“這些石梁每根都有五六十噸重,最長的達18米!”謝欣樺指著橋面說,“2003年重修時,嚴格遵循‘不改變原狀、最小干預’的原則,全部使用整塊花崗巖復原橋梁。”最神奇的是浮橋段,18艘木船每天定時開合,正常天氣情況下,上午通行、下午通航,古時就有這樣的設計,既便民又兼顧航運與防洪。
“凌霄”“冰壺”“青靄”……漫步橋上,謝欣樺引導游客欣賞形態各異的亭臺樓閣。“橋上的12座樓臺從東西邊看去,沒有一個相同的,故稱‘廿四樓臺廿四樣’,這些建筑也催生了獨特的‘橋市’。”謝欣樺繪聲繪色地描述,“想象一下,古時橋上商鋪林立,熱鬧得聽不見江水聲,因此有了‘一里長橋一里市,到了湘橋問湘橋’的趣談。”今天,非遺集市、傳統文化展演等成了“橋市”的新看點。
在一座古樸的牌坊前,謝欣樺停下腳步。“這是橋上唯一的一座牌坊——‘民不能忘’坊。”她介紹,“清代一次發洪水,當地官員帶著百姓抗洪修橋,后來百姓眾籌立坊紀念。”
一座廣濟橋,是古人匠心智慧的結晶,也是沿用至今的交通樞紐。橋為民造,通達四方,廣濟橋承載的美好愿望代代流傳,歷久彌新。
京杭大運河南端地標拱宸橋
長虹臥波顯靈韻
記者 江 南 竇瀚洋
凌晨4時,浙江杭州,城市逐漸蘇醒。大運河之上,拱宸橋正懸在晝夜縫隙間。橋邊,80后攝影師方臨明按下快門,拱宸橋的“藍調時刻”被鏡頭定格。
方臨明是杭州市拱墅區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也是拱宸橋的“站哥”。10多年來,他用鏡頭聚焦最多的就是這河、這橋。
古橋有故事——
拱宸橋是京杭大運河南端的地標。拱宸橋的美,在于它承載的歷史文脈。拱宸橋始建于明代,是杭州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形制雄渾而秀雅,三孔薄墩聯拱如長虹臥波,青石橋身與流水相映,彰顯江南水鄉靈韻。其高大拱券專為漕船通行而設,伴隨漕運興衰,獨特審美凝于石紋水影之間,成為具有包容性與時代感的藝術杰作。
于杭州而言,拱宸橋不僅是一道橫跨運河的石梁,更是時光凝成的詩行。杭州因水聞名,河從城中過、城在河邊生。數百年來,拱宸橋靜默佇立于煙波之上,將水鄉的靈動與市井的溫情,悉數編織進這座城市的血脈里。
絡繹不絕的商船穿過橋洞一路北上,闖蕩天地的游子,看到橋就找到了鄉愁的“坐標”;麻紡印染業、倉儲運輸業、造船業,運河見證了杭州近現代工商業的萌發……
古橋有新韻——
2014年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古橋周邊悄然浸潤著詩意與新生。橋西歷史文化街區,兼具市井煙火氣與文藝雅趣;橋東的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提升改造,數字技術帶來沉浸式體驗;大運河國際詩歌節等文化活動舉辦……站在橋上,往東看是高樓聳立的現代城市,往西看是粉墻黛瓦的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遺產與現代繁華隔水相望。在方臨明眼中,“這就是橋的魅力,連接兩岸,也連接古今。”
古橋有人氣——
“行在(杭州),環城諸水,有石橋一萬二千座。”700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寫下“千橋之城”。西湖斷橋、夢筆橋、西泠橋、涵碧橋、霽月橋、碧天橋、折桂橋……融匯古今、靈動開放,一座座橋不僅是城市的文化坐標,更在時光流轉中演繹著水的情致和歷史的回響。
這段時間,西湖景區柳浪聞鶯附近的新橫河橋熱鬧起來,橋底總會見到長長的隊伍,拍攝橋洞、綠植、溪水三景同框,以及金光穿橋洞、虹橋跨碧波的美景。不少市民趕在清晨人少時,特意拐個彎來“打卡”。“人在橋上看風景,人與橋也組成了一道景。”市民張帆感嘆。
藝趣
古橋類型知多少
中國古橋,根據結構不同,可分為梁、拱、索、浮四大橋梁。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四大古橋,是中國古橋的典范。
梁橋,用梁作為直接主要承重構件。最早的梁橋是簡支的竹木梁橋,后來以石易竹木,建設石梁橋。福建安平橋長約五華里,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拱橋,在墩臺之間以拱形的構件來作承重結構。以材料分有石、磚、竹、木,石拱橋最為普遍。舉世聞名的趙州橋就是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的典型,《清明上河圖》中北宋都城汴梁的虹橋則是獨特的木拱橋。
索橋,多建設于峽谷,兩岸山崖較陡,水深流急,不易立柱作墩,則以懸索為橋。以材料分有藤、竹和鐵,以結構分有單索、雙索、三索、多索等。代表有橫跨大渡河的鐵索橋瀘定橋。
浮橋,是連接可浮體在江河之上的橋梁形式,浮體多用木船,故又稱舟橋,此外還有木排筏、竹筏、皮筏乃至車輪等浮體。浮橋修造簡易,在古代難于造橋的大江大河上多見。江西贛州建春門浮橋,橫跨400多米的江面,已有800多年歷史。
當然,橋還有許多其他類型。橋上設亭,為亭橋,江蘇揚州瘦西湖五亭橋,橋設五亭如眾星拱月。還有廊橋,全橋都建橋屋,廣西三江程陽橋,每個橋墩上都建重檐高閣,變化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