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股價已開始沖擊1400元大關,最低買入金額(兩手)已超27萬元。對很多中小投資者來說,直接買寒武紀股票有點不現實。于是,百余元起購的ETF成為了重要的替代選擇。”一位資深指數投資人士如是說。
隨著全市場ETF規模突破5萬億元,A股指數化投資趨勢加速演進。從寒武紀日前發布的半年報也能看出,指數化投資對寒武紀的托舉作用不容忽視。目前,寒武紀作為上證50、科創50、滬深300、中證A500、國證半導體芯片等多個指數的成份股,相關指數基金與寒武紀本輪上漲可謂相互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市場持續活躍,AI、創新藥、券商等行業表現亮眼,指數化投資格局正在悄然生變。8月以來,資金逐漸從寬基指數ETF流向行業、主題、策略型指數ETF,呈現出“由寬到細”的精準化投資趨勢。
指數基金加倉寒武紀
從交易層面來說,寒武紀的崛起與A股指數化投資的發展密切相關。
寒武紀半年報披露,截至今年6月末,在公司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4個席位屬于ETF。其中,華夏上證科創板50ETF和易方達上證科創板50ETF分別位列第5位和第6位,持股數量較一季度末均有所增長;第9位是新進入榜單的嘉實上證科創板芯片ETF;華夏上證50ETF名列第10位。
2024年12月,寒武紀被納入上證50指數,一度引發市場熱議。截至2024年底,華夏上證50ETF成為寒武紀新進第十大流通股東,當時該產品規模高達1500多億元。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26日,華夏上證50ETF規模已超過1850億元。
2022年2月,寒武紀先被納入科創50指數;2023年12月又被納入滬深300指數;2024年12月,上證50指數和中證A500指數將寒武紀調入成份股名單。當前,寒武紀所占權重較高的指數有科創AI指數、科創芯片指數、國證芯片指數、科創50指數等。
“寒武紀被納入部分核心指數后,跟蹤這些指數的被動型基金需按規則買入該股,為股價提供了穩定的資金支持。”一位公募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從某種程度上看,指數化投資對寒武紀等龍頭股的上漲起到推動作用,其本質就是被動資金配置邏輯與市場定價機制深度融合的結果。”
“未來,指數化投資可能更注重公司的基本面和行業地位,而非短期炒作。”上述公募人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8月19日至8月22日,10家公募機構集中上報首批中證科創創業人工智能ETF。這批ETF跟蹤的是中證科創創業人工智能指數,該指數于今年5月發布,最新前三大成份股為中際旭創、新易盛、寒武紀。這意味著更多被動投資資金還在路上。
ETF投資向精準化轉變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強勢股與指數投資形成了相互成就的關系。上述公募人士表示,強勢股票的加入可提升指數的代表性和吸引力,被納入主流指數的個股將獲得長期流動性溢價。同時,強勢股票的上漲會帶動相關指數上行,吸引更多資金流入指數基金,形成“指數上漲-資金流入-股票上漲”的良性循環。
截至8月25日,境內市場ETF規模突破5萬億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以來,ETF投資呈現出由寬基指數產品向細分指數產品流動的趨勢。其中,與港股互聯網、港股創新藥、證券公司、通信設備等細分領域指數相關的ETF尤其受到投資者追捧。
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6日,主題、行業、策略、風格指數ETF產品(含跨境)8月以來獲得資金凈流入合計超過860億元,同期規模指數ETF產品(含跨境)的資金凈流出合計超過400億元。
其中,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8月以來凈流入超過100億元、國泰中證全指證券公司ETF、廣發中證港股通非銀行金融主題ETF凈流入超過70億元,匯添富國證港股通創新藥ETF凈流入超過60億元。此外,與通信設備、機器人、稀土、細分化工、科創芯片、創業板人工智能等相關指數掛鉤的ETF產品也獲得資金的追捧。
“目前指數投資風格發生變化,反映出投資者風險偏好提升,希望通過聚焦更精準的細分賽道獲取更大收益彈性。”市場人士分析稱。
警惕AI賽道波動加劇
“當前,寒武紀已經成為A股人工智能(AI)板塊的錨。”有券商研究員這樣認為。但在持續大漲后,這一賽道目前是否過度擁擠,已成為當前投資者頗為關注的問題。
多位機構人士認為,AI板塊領漲是政策、技術與需求共振的結果,其長期投資價值仍存,但短期需警惕估值泡沫與資金博弈風險。
中金基金權益部負責人許忠海表示:“節奏上,近期AI板塊,特別是細分的算力領域內部呈現海外鏈與國產鏈交替領漲的輪動格局。海外鏈由訂單和資本支出預期主導,國產鏈則受政策催化、供應鏈安全與新品上市驅動。目前,算力領域發展處于良性階段,但交易端需要注意快速上漲后的波動風險,需謹慎操作。”
“AI投資范式已從單純的硬件堆疊升級到‘模型升級-需求爆發-數據反哺-模型再升級’的新維度。云廠商與下游場景的深度綁定以及生態擴張,正在共同抬升產業的天花板。”許忠海認為,“本輪行情在底層邏輯、籌碼結構和市場定位上不同于以往,如相關龍頭企業業績持續兌現,高估值有望被高增長所消化。”
宏利基金研究部總經理孟杰認為,選股時要始終以業績兌現為核心出發點,下一階段AI投資的重心還是會圍繞業績兌現和競爭格局這兩個核心因素。重點要關注訂單能見度高、技術壁壘扎實、能實實在在把業績做出來的企業,遠離純粹的概念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