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億美元,占股9.9%!8月22日,美國政府宣布將成為芯片巨頭英特爾的最大股東。
這不是一般的企業紓困,更不是簡單的財政撥款。在特朗普政府的一手操辦下,這筆交易顛覆了美國政府與私營企業的傳統關系,讓《芯片與科學法案》下的補貼變成了國家層面的直接股權投資。
這一“美國版混改”舉措被外界解讀為美國打造主權財富基金的開端,并可能就此開啟一個由國家資本主導產業走向的時代。
用“兌現承諾”換股權
據英特爾公司8月22日公告,美國政府將以每股20.47美元的價格收購4.333億股英特爾普通股,股權占比為9.9%。這一收購單價較公告當日英特爾24.80美元的收盤價折價近17%。加上此前英特爾已獲得的22億美元補貼,美國政府對英特爾的總投資額高達111億美元。交易完成后,美國政府將成為英特爾最大股東。
除此之外,美國政府還將獲得一份為期5年的認股權證。如果英特爾對其芯片代工廠的股權降至51%以下,美國政府有權以每股20美元的價格額外認購英特爾5%的股權。
要理解這筆交易的本質,需要了解它的資金來源。
根據英特爾發布的聲明,美國政府的資金來源是拜登政府2022年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時承諾給予英特爾但尚未支付的57億美元補貼,以及另一筆32億美元政府資助項目資金。換句話說,這些資金本就是美國政府計劃給予英特爾的,只是特朗普政府將其以股權的形式進行了“兌換”。
這筆交易的背后,也充滿了戲劇性。
這還得從特朗普與英特爾首席執行官陳立武(Lip-Bu Tan)之間的關系說起。
8月7日,特朗普在“真實社交”平臺上發文,公開喊話上任不到半年的陳立武立即辭職。然而僅僅4天后,雙方關系逐漸升溫。在與陳立武會面后,特朗普表示陳立武的“成功和崛起是一個精彩的故事”。11天后,雙方便正式公布了這筆交易。
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折射出華盛頓的深層目的。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8月22日直言,國家安全是收購英特爾股份的關鍵動機。白宮經濟顧問凱文·哈西特則表示,此舉是美國政府整體戰略的一部分。
英特爾是唯一一家在美國進行尖端邏輯工藝節點研發和制造的半導體公司,這使其成了一項戰略資產。
在一個高度依賴亞洲芯片制造的時代,尤其是在全球AI競賽白熱化、芯片成為新一代智能武器“大腦”的背景下,確保本土擁有先進制程的制造能力至關重要。而全球仍能維持這類工廠的企業屈指可數,畢竟建造一座工廠的成本就高達數十億美元。
不過,在國家安全的宏大敘事背后,是英特爾自身掙扎求生的殘酷現實。在AI賽道,英特爾被英偉達遠遠甩在身后;在核心業務CPU(中央處理器)領域,也持續受到AMD的蠶食。財報顯示,英特爾2024年錄得188億美元的巨額虧損,是自1986年以來首次,全年公司股價也大跌60%。
美國打造主權財富基金
入股英特爾,只是美國政府謀劃的冰山一角。
哈西特8月25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表示,此舉是創建美國主權財富基金這一更廣泛戰略的一部分。
今年2月初,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明確了建立主權財富基金的計劃。
據中信建投的研報,美國主權財富基金的戰略目的或在于降低美國資產負債杠桿、塑造美國政治新秩序以及服務于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方針。主權財富基金可以盤活美國的自然資源、礦產權益和戰略資產等存量資產,吸引私有資本投資美國資產,提升資產流動性,降低美國政府對直接發債的依賴。未來美國“國家隊”的資金可能主要來自美國國有資產的證券化和私有化。
美國政府擁有約13000億美元的地產、廠房與設備資產,但僅有一部分可以證券化或私有化。例如,美國政府可將持有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股權整合到主權財富基金中。中信建投預測,若特朗普政府強力推行,該基金大概率在特朗普任期內融資5000億美元以上。
中國資深投資銀行家、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王世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此前美國未設立主權財富基金,主要是因為過去美國完全是由私人資本主導的國家。但特朗普慣于以商業思維主導國家運營,這與以往美國傳統政治精英的執政風格存在明顯差異。這種以商業思維運作國家的模式,就需要提升對核心經濟資源與調控工具的直接掌控能力。美國募集主權財富基金并不難,相信會有很多LP(有限合伙人)遞上“投名狀”。
從投資方向來看,美國主權財富基金未來或增加對戰略型資產的控制,其投資既有可能用于收購海外的港口、能源、稀土等戰略資源,也可能重倉押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與國家安全緊密相關的高科技賽道。
美國政府角色轉變
在與英特爾的交易中,有一個最核心的變化,即美國政府的角色從“補貼方”轉變成“投資者”。
過去幾十年,美國政府對產業發展的支持主要停留在撥款、貸款或稅收抵免的框架內,基本上未染指企業股權。比如,20世紀80年代成立的旨在推動半導體產業發展的SEMATECH聯盟就是典型案例,美國政府通過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為其提供了五年共計約5億美元的撥款資助,沒有涉及任何股權交換。
入股英特爾,徹底打破了這一慣例,特朗普政府將《芯片與科學法案》的補貼變成了投資。
王世渝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政府控股與市場化運營并非美國首創,從全球實踐來看,新加坡的淡馬錫集團就是這一模式下較為成功的案例,其創立數十年來始終維持著這一運營機制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他認為,美國作為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國家,理論上有能力推行政府投資或者控股且兼顧市場化運營;而且,特朗普本身就有企業家背景,相較于傳統政治人物,他更懂得政府控股和市場化運作的關系。
不過,這樣的角色轉變還是在美國國內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學家邁克爾·R·斯特蘭將特朗普的做法稱為“投機性的企業‘勒索’秀”,并警告稱這會給企業和美國長期的繁榮帶來重大風險。
部分專家認為,與英特爾的交易代表著特朗普又一次打破常規,將總統權力擴展到商界——而且很可能不會是最后一次。哈西特8月25日表示,聯邦政府可能入股其他美國半導體公司,甚至進軍其他行業。
新美國安全中心高級研究員杰弗里·格爾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特朗普政府正在嘗試擴大美國政府干預私營部門的邊界,并不斷試探極限。”
美國肯塔基州共和黨眾議員托馬斯·馬西在給媒體的一份聲明中表示:“《芯片與科學法案》中沒有任何內容授權美國政府購買英特爾的股票。當政府與私營公司勾結時,利益沖突就會出現。”
實際上,美國政府在其他關鍵領域也在加速推進類似的角色轉變。
上個月,美國國防部宣布已斥資4億美元收購稀土礦商MP Materials股權,成為該公司最大股東,持股比例達15%。MP Materials目前運營著美國唯一一座稀土礦。稀土主要用于制造磁體,而這些磁體是新能源汽車、風力渦輪機以及各類先進武器裝備的核心部件。
而在今年6月日本新日鐵收購美國鋼鐵公司的交易中,美國政府還為自己爭取到了擁有特定否決權的“黃金股”。
在被問及對英特爾的投資是否代表了一種新的產業政策實施方式時,特朗普在8月25日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表示“將盡可能多地爭取”。這意味著,美國政府的產業干預模式,正從“個案試點”向“制度性轉變”加速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