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來,騰訊、阿里、京東、美團、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大廠在一級市場動作頻頻,以LP(有限合伙人)身份頻繁出手,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據執中Zerone統計,阿里年內已出手9次,騰訊出手5次,美團、字節、京東亦有投資動作,且這些巨頭的出手次數較2024年均有顯著提升。這是互聯網巨頭在沉寂多年后的再度活躍,背后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從市場環境來看,互聯網大廠的集中入市,至少可以體現出當前市場的溫度。此前數年,一級市場募資環境深陷“寒冬”,除國資外,包括產業LP在內的市場化資金大多選擇撤離或持續觀望。而2025年以來,市場暖意漸顯,投資人出差頻次增加、項目決策周期縮短,政策“松綁”和科技突破重構了創投市場的價值邏輯,市場信心逐步回歸,這為巨頭們的入場創造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巨頭的入市還帶動了產業資本整體出資的回暖,據執中Zerone數據,2025年上半年,一級市場產業資本出資方達941家,出資筆數1041筆,出資金額1088億元,同比增長22%。
不過,記者觀察發現,盡管產業資本整體出資數據上揚,但內部卻出現明顯分化。并非所有產業資本都如互聯網大廠般積極,大量產業資本仍保持謹慎態度。據記者了解,2025年仍有不少CVC未開展投資,且過去幾年間,已有大量CVC近乎停止投資動作。投中嘉川CV Source數據也顯示,其系統收錄的CVC中,超六成在2025年遲遲未出手,另有15%的CVC自2021年后便徹底暫停投資。
這種分化的背后,是不同主體生存與發展邏輯的差異。對多數上市公司尤其是業務相對傳統的企業而言,自身發展已面臨瓶頸,市場增長空間有限,企業盈利能力下滑,有限的資金需優先用于維持現有業務運營與推進轉型升級,以應對激烈市場競爭,自然無多余資金用于對外投資。同時,傳統CVC投資風格本就務實保守,不追逐高估值項目。
而互聯網大廠積極擴張做LP,有著獨特邏輯。一方面,互聯網大廠資金實力雄厚、現金流穩定,以騰訊、阿里為例,二者在社交、電商等核心業務領域占據領先地位,持續產生巨額利潤,現金儲備充足,如騰訊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截至6月30日,其現金凈額達746億元,為對外投資提供了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互聯網巨頭業務多元、生態體系龐大,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不斷涌現的當下,通過投資布局擴張和完善生態的戰略需求更為迫切,借助直接或間接投資新興企業,能快速獲取新技術、新業務模式及優秀人才團隊,完善自身生態體系,尤其在具身智能這一AI時代的“必爭之地”,大廠更是親自下場投資,展開賽道爭奪。
與普通產業資本相比,互聯網巨頭做LP的差異同樣顯著。普通產業資本做LP,多以產業鏈上下游整合、拓展業務協同為目的,投資方向聚焦自身所處行業及關聯領域;而互聯網巨頭投資版圖更多元,關注與現有業務有協同潛力的項目。如騰訊投資晨壹基金,意在捕捉并購周期中的整合機遇,利用晨壹基金在并購領域的專業能力,拓展自身在相關產業整合方面的可能性。
對大廠自身而言,不管以何種形式、布局哪個領域,都旨在探索布局可能會顛覆自己巨頭地位的新技術、新應用,在下一輪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而對整個產業生態來說,大廠的投資布局往往具有前瞻性,會引發行業內的“跟風效應”。當大廠投資某一新興領域時,其他企業會紛紛跟進,促使資本、人才等資源向該領域匯聚,加快產業發展速度。
校對: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