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半導體設備商晶升股份(688478.SH)突傳“跨界”并購消息。
8月25日晚間,晶升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正在籌劃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北京為準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北京為準”)的控股權,同時擬募集配套資金。
由于此次交易尚處于籌劃階段,北京為準的估值尚未確定,尚無法確定本次交易是否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且無法確定本次交易是否構成關聯交易。公司股票自8月26日開市起停牌,預計不超過10個交易日。
公開資料顯示,晶升股份總部位于江蘇南京,系半導體專用設備供應商,處于半導體產業鏈的上游,主要向半導體材料廠商及其他材料客戶提供半導體級單晶硅爐、碳化硅單晶爐和其他設備等定制化產品。
作為國內碳化硅單晶爐主要廠商之一,該公司生產的半導體級單晶硅爐主要應用于8-12英寸半導體硅片制造,客戶覆蓋上海新昇、金瑞泓、神工股份(688233.SH)、三安光電(600703.SH)、東尼電子(603595.SH)、合晶科技、比亞迪(002594.SZ)等。
此次并購的對象——北京為準專注于無線通信測試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其客戶群體主要集中在消費電子領域,特別是手機制造商。
官網資料顯示,北京為準成立于2014年,已經為國內外多個主流手機品牌累計數億部手機提供生產測試服務。
一個是上游半導體專用設備供應商,一個是下游電子制造測試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對于晶升股份來說,此次“跨界”并購究竟能否產生協同效應,目前還要打一個問號。
從已披露的信息來看,晶升股份尚未明確說明此次并購的目的。8月26日,界面新聞就此多次致電晶升股份證券部,但截至發稿時公司電話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狀態。
長期關注半導體行業的業內人士王玉山對界面新聞表示,結合晶升股份和北京為準的主營業務來看,此次并購并不算是產業聯動,更像是半導體產業鏈內的垂直整合。
那么,晶升股份“看中了”北京為準什么?
實際上,此次收購標的“北京為準”更像是一家管理公司,其主要業務集中在旗下兩家子公司——為準(北京)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為準電子”)和深圳為準精機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天眼查APP顯示,上述兩家子公司分別有員工45人、29人。其中,為準電子擁有60項專利信息,主要集中于射頻測試等領域。
資料顯示,該公司是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擁有CNAS認可的計量實驗室,也是國內唯一通過FiRa 3.0認證的通信測試廠商。其研發體系包括硬件、軟件和測試三大部分,涵蓋硬件設計、軟件開發、算法研究、系統集成和測試驗證等領域的專業人員。
“從行業角度來看,近年來隨著無線技術快速迭代,芯片廠商、手機廠商、汽車供應鏈等制造商在研發生產階段的測試需求不斷增加,無線通信測試場景更豐富,對測試設備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場蛋糕也越來越大。”王玉山對界面新聞表示。
另一方面,晶升股份在半導體晶體生長設備領域的技術積累或可為北京為準的測試設備提供核心部件支持。
界面新聞注意到,2024年9月,成立十周年的北京為準剛剛完成股份制改革。董事長葛思靜、總經理徐逢春分別在會上發言,而兩人恰好是晶升股份此次初步確定的交易對方。
通過天眼查股權穿透,兩人目前分別持有北京為準25.6414%和24.2169%股權,合計49.8583%。
晶升股份稱,公司已與二人簽署了《股權收購意向協議》,約定公司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交易對方合計持有的標的公司控股權,但交易對方的范圍尚未最終確定。
在備受關注的交易對價方面,尚待評估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結果作為定價依據、由交易各方協商確定。不過,透過歷輪融資情況還是可見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從北京為準的融資之路來看,公司自2017年至今共完成了多輪融資,其中不乏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身影。
尤其是在2022年1月的C輪融資中,吸引的投資方包括上海摩勤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惠州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龍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三家公司。
其中,上海摩勤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系華勤技術(603296.SH)的全資子公司,惠州光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系上市公司光弘科技(300735.SZ),上海龍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系龍旗科技(603341.SH)的全資子公司。
截至目前,上述三家公司持有北京為準的比例分別為4.6162%、2.4952%、1.2476%。
盡管工商信息沒有公開彼時北京為準的估值情況,但界面新聞從華勤技術、龍旗科技的招股說明書發現,北京為準2022年的估值就超過7.5億元。
其中華勤技術投資3700萬元,占北京為準4.89%股份,其整體估值約為7.57億元;龍旗科技投資1034.86萬元,占北京為準1.32%股份,其整體估值約為7.84億元。
而到了2023年10月,另一家A股上市公司華興源創(688001.SH)參與了C+輪融資。
據華興源創2023年年報披露,公司對北京為準股權投資人民幣3510萬元。如果按照彼時持股4.1136%計算,北京為準2023年的估值已經達到8.53億元。
針對此次收購,界面新聞致電北京為準,但截至發稿時未獲回應。
除了多家大A的之外,界面新聞還發現,北京為準的背后還有小米的身影。
2024年12月,小米旗下北京小米智造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下稱“小米智造”)通過D輪融資新晉為北京為準股東之一,持股比例5.5556%。
雷軍通過小米科技、 武漢壹捌壹零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等,間接持有小米智造28.2894%股權。而隨著小米智造參股北京為準,雷軍間接持有北京為準1.6239%股份。
從業績來看,盡管半導體板塊近期在二級市場上風生水起,但晶升股份業績承壓。
自2023年4月登陸科創板上市以來,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首度陷入單季度凈利潤虧損,進而導致去年“增收不增利”。2024年,晶升股份實現營業收入4.25億元,同比增長4.78%;對應歸母凈利潤5375萬元,同比下滑24.32%。
今年以來,公司仍未擺脫虧損泥潭,截至一季度末,公司虧損253.3萬元,同比由盈轉虧。晶升股份對此表示,“主要系本期批量銷售的光伏產品受市場影響毛利率較低所致”,并提示今年利潤預計仍會面臨行業波動和市場競爭帶來的挑戰。
反映在資金方面,截至一季度末,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5097.94萬元,同比下降171.62%,對應貨幣資金1.31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8.49%。
因此,如果此次收購標的評估溢價過高,對于手頭并不寬裕的晶升股份來說,公司面臨的資金壓力或進一步顯現。
界面新聞注意到,今年2月,晶升股份在接受特定對象調研時曾被問及“是否有并購重組相關計劃”。對此,晶升股份管理層回應稱,“并購六條”發布后,公司高度重視并密切關注并購重組機會,并將此作為重要戰略之一。
“在與公司核心業務有協同效應的領域,我們正在積極尋找相應的產業鏈投資機會,開展標的公司調研。”晶升股份表示。
在今年的經營計劃中,晶升股份也明確表示,“將深入拓展包括但不限于并購重組、戰略合作、外部團隊協作、人才引入等多渠道合作模式,通過高效的資源整合與深度的業務融合,為公司的穩健規模擴張提供有力的支撐”。
對于主營業務持續承壓的晶升股份來說,此番并購北京為準將如何落地?在整合半導體產業鏈下游的同時,未來能否成為公司新的業績增長點?還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