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夢想之都”的深圳,夢想從來都是可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種子。
上世紀80年代,深圳夢是“英雄不問出處”的開放理念,是勇于移山填湖的敢闖敢試精神,是國貿大廈“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吸引了無數懷抱“淘金夢”的年輕人。
上世紀90年代,深圳夢是“第二次創業”的轉型升級魄力,是從“三來一補”到自主創新的華麗轉身,是華為、中興等科技新星的冉冉升起,吸引了大量擁有“創新夢”的技術精英與創業先鋒。
到了今天,深圳夢是“雨林生態”下萬物生長的機會,是創新的種子只要落入其中,就有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支持,有政策呵護和市場反饋的創新創業生態。在這里,夢想不被辜負,熱土必有回響,讓每一顆有夢想的種子都能在這里汲取充足養分。
深圳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年輕城市,市民平均年齡僅為32.5歲,是中國最年輕的一線城市。在這樣一個年輕人聚集的城市,“年輕”也成為了如今深圳創業者的重要標簽。前不久,《財富》發布了“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單,其中有10名來自深圳,占到了四分之一,充分展現了深圳年輕創業者的實力。
“90后”劉靖康正是這些年輕企業家中的代表。創業初期,劉靖康在其他城市遇到了從軟件走向硬件的“天塹”,身邊缺乏產業鏈上下游的公司,缺乏制造、零部件和服務的支持,也缺乏成熟的硬件工程師。劉靖康發現,從淘寶上買來的絕大部分零部件都是從深圳發貨,招聘的工程師也多數來自于深圳,和公司建立合作的供應商也來自于深圳。劉靖康說:“那個時候我們就意識到,深圳可能是最高效率實現(創業)這個事情的地方?!?/p>
供應鏈的效率,決定著創新的生死。2015年帶著十幾名員工來到深圳創業之后,影石創新迅速打破了效率瓶頸。2018年,影石創新在全景相機領域超越三星、理光等國際巨頭,全球市場份額躍居第一。2025年6月,影石創新在科創板上市,成為“智能影像第一股”, 劉靖康也成為科創板首位“90后”創始人。
同樣在榜單上的還有今年39歲的越疆科技創始人劉培超。劉培超也曾遇到類似的供應鏈難題,機器人的設計圖紙要發到深圳,配件也要從深圳買。于是同樣在2015年,劉培超帶領團隊來到深圳創業。他說:“到深圳后,我們帶著圖紙,直接在樓下就可以找到加工廠,當天就能拿到我們設計的加工件?!?/p>
2024年12月,越疆科技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協作機器人第一股”。從5個人的團隊,一張南山智園的辦公桌,發展到如今團隊規模超500人、全球協作機器人累計出貨量超10萬臺穩居國內第一的企業,越疆科技的十年騰飛史,正是新時代深圳夢的生動縮影與真實寫照。
事實上,劉靖康和劉培超的故事并非個例,像他們一樣的創業者還有很多。深圳的年輕氣質也與創業活力相輔相成,是青年企業家的“搖籃”。2024年,深圳新設經營主體數量達56.16萬戶,總數超過440萬戶,總量和創業密度穩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每千人擁有經營主體244家,幾乎每4個人里面就有一位創業者。在這片創業樂土上,無數懷揣夢想的小青年在實驗室里調試算法、在工廠車間打磨產品,用創新重塑著科技的邊界,引領著時代的浪潮,在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同時,也不斷刷新著深圳的創新高度。
曾經有人說,深圳最動人的風景,不是摩天大樓的天際線,而是年輕人眼中閃爍的光芒。他們不僅是深圳珍貴的財富,也是這座城市永葆創新活力的源泉。45年的“造夢之路”與“圓夢之旅”,深圳用實踐印證了一個道理:當一座城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和創新務實的精神與無數個體的夢想同頻共振,就能爆發出改變世界的力量。今天的深圳夢,正在更廣闊的舞臺上綻放光彩,繼續激勵著新一代的年輕創業者,以創新為筆,以奮斗為墨,書寫更多改變世界的故事。
校對:楊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