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發布。《意見》作為中辦、國辦首次針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布的文件,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碳市場作出了全面部署。
根據《意見》,到2027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基本覆蓋工業領域主要排放行業,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實現重點領域全覆蓋。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額總量控制為基礎、免費和有償分配相結合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采用碳排放強度基準法分配配額,并免費發放碳排放配額。“這種組合導致碳排放配額供給寬松。”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告訴證券時報記者,這雖然降低了企業低碳轉型阻力,避免了限制產量對經濟增長的沖擊,但對企業碳減排約束力不足、未能有效發揮碳排放資源稀缺性對市場的調控。
從強度控制轉向總量控制,科學合理公平分配配額,是實現雙碳目標和碳排放雙控的關鍵選擇。《意見》提出,完善碳排放配額管理制度。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目標及碳排放雙控要求,處理好與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民生保障的關系,科學設定配額總量,逐步由強度控制轉向總量控制。
《意見》明確,到2027年,對碳排放總量相對穩定的行業優先實施配額總量控制。穩妥推行免費和有償相結合的碳排放配額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償分配比例。建立配額儲備和市場調節機制,平衡市場供需,增強市場穩定性和流動性。合理確定用核證自愿減排量抵銷碳排放配額清繳的比例。
《意見》提出,穩慎推進金融機構探索開發與碳排放權和核證自愿減排量相關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對溫室氣體減排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碳質押、碳回購等政策制度,規范開展與碳排放權相關的金融活動,拓展企業碳資產管理渠道。以全國碳市場為主體建立完善碳定價機制,充分利用全國碳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為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有效的價格信號。同時,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規范開展碳質押融資業務,穩妥推進符合要求的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適時引入其他非履約主體。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逐步引入符合條件的自然人參與交易。
在朱克力看來,一旦企業必須為碳排放配額“掏腰包”,減排就不再是口號,而是實打實的成本賬。有償分配將為碳市場注入持續流動性,推動碳價更真實地反映排放權的稀缺性,進而強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