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國資圍繞創新發展作出重磅布局,由浙江省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資運營”)牽頭組建的三大百億基金群亮相,分別聚焦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培育、國有企業產業結構優化、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三大方向,旨在以資本為紐帶賦能產業升級,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加速壯大。
今年以來,圍繞轉型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各地政府及“鏈主”企業等紛紛布局產業基金,為科技型企業注入發展動能。僅7月以來,湖北、陜西、江蘇等多地便先后官宣設立百億元級產業基金,通過資本紐帶撬動產業鏈協同創新,為新興賽道的技術突破與商業化落地提供堅實支撐。
浙江三大百億基金群“落地”
“‘十五五’期間,要完成總規模300億元的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基金、國有企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基金、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基金全面投放,到‘十五五’末爭取實現主動管理基金規模達千億級,打造全周期全品類基金集群。”浙資運營黨委書記、董事長姜揚劍表示。
記者從浙資運營獲悉,該基金群通過市場化募資獨立發起,目前首批規模約150億元的基金已進入協議簽署和注冊收官階段。
三大基金各有側重。姜揚劍將其形容為“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先手棋’、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的‘手術刀’、穩定和做強浙江資本市場的‘壓艙石’”。具體而言,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基金聚焦省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投向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新材料、醫工醫藥等領域的早中期硬科技項目,以直投為主;國有企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基金旨在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圍繞國企主責主業推動轉型升級、化解過剩產能、培育新動能;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基金群著力穩定浙江資本市場,通過參與IPO戰略配售、支持并購重組等方式,鞏固省內上市公司發展優勢。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傳旺表示,與其他省份類似,浙江這三只百億基金極具區域特色。它們緊扣創新產業發展、國企轉型升級、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三大關鍵領域精準發力,通過深化“國資+產業資本”聯動,既能提升投資活力、釋放浙江經濟動能,又能吸引優質企業和項目落地,助力地方產業鏈完善。
“硬科技”創投進入黃金期
7月3日,規模100億元的陜西省科技創新母基金發布,總規模300億元、貫穿科技創新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矩陣逐步形成;7月26日,湖北武漢發起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湖北人形機器人母基金……今年以來,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地方政府、“鏈主”企業等密集設立產業基金,為科技型企業注入“耐心資本”。
“除北京、上海較早成立多個百億級、千億級產業基金外,深圳、杭州、武漢、成都等城市也逐步布局百億或千億級產業基金。”金鼎資本投資總監洪紹囤表示。
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剛獲得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基金1億元注資,是首批獲浙江三大百億基金群投資的科創企業之一。該公司首席科學家熊蓉告訴記者:“公司人形機器人正處于產能爬坡關鍵期,這筆資金將支持產品原型設計、人工智能算法開發及小批量試產。且國資基金15年的長周期,比產業資金更適配這一賽道,利于技術研究與產業發展。”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7月以來陜西、浙江等地頻現的百億級產業基金,標志著國資基金從零散試點進入規模化布局新階段。與以往側重單個項目不同,當前通過集群化運作形成戰略協同,覆蓋區域產業升級全鏈條,呈現區域協同性增強、投向聚焦國家戰略、工具從直投拓展至母子基金聯動三大特征。
朱克力稱,這將加速傳統產業轉型,為新興產業提供長期資本,推動形成基金與產業深度耦合的生態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