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劉俊伶
8月11日,融資余額再次突破2萬億元,與上一次已相隔十年。十年間,融資規模大體接近,資本市場成熟度卻截然不同。自2024年“9·24”行情啟動以來,A股步入“慢牛”軌道,主要股指勻速上漲,上證指數重新站上3600點,中長期資金加速入市,筑牢市場穩健基礎。
本輪融資余額快速增長,核心驅動因素在于政策利好出臺、宏觀經濟穩定、自主科技崛起三者的協同共振,共同提升了中國資產的吸引力,帶動市場情緒回暖,并吸引了杠桿資金的理性參與。?
政策層面,我國持續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新“國九條”、資本市場“1+N”政策、分紅新規等政策措施陸續落地,突出強本強基、嚴監嚴管,全力以赴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改革主線。在融資融券業務方面,通過一系列“抑空促多、疏堵結合”的措施,著力構建長效監管體系,這確保了此次融資余額重返2萬億元的過程中保持資本市場結構健康,有效防范了杠桿泡沫風險。
宏觀經濟層面,今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在主要經濟體中處于領跑地位,充分展現了我國經濟的強大活力和韌性。金融總量呈現合理增長態勢,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2.8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4.74萬億元,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卓有成效。經濟平穩增長也意味著企業盈利恢復,據統計,截至8月11日已有234家上市公司披露半年報,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2077億元,整體較上年同期增加285.31億元,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持續向好,成為吸引融資資金加倉的關鍵因素。
科技創新層面,數據顯示,A股上市公司2022年至2024年研發支出合計分別為1.64萬億元、1.72萬億元、1.84萬億元,得益于A股上市公司長期增加研發投入,堅持自主研發,在半導體、算力、人形機器人等核心技術方面持續取得突破,催化“新質生產力”投資。6月23日以來融資凈買入的個股集中于高研發、高成長的科技龍頭,如恒瑞醫藥、海光信息、鵬鼎控股等個股,2024年研發投入均在20億元以上,融資資金累計凈買入均超過5億元,凸顯了融資資金對科技創新賽道的持續看好。
從較低的杠桿率、參與交易活躍度、個股集中度等多方面數據可以看出,本輪杠桿資金加倉更加理性,市場行情上漲是機構資金、中小投資者共同參與的結果,融資資金的情緒、估值指標對比歷史頂部仍有上升空間,2025年的資本市場健康度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