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間,振江股份(603507)發布2025年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18.34億元,實現凈利潤1569.34萬元。同時,公司目前在手訂單充足,截至報告期末在手訂單29.03億元,其中風電設備產品24.31億元,光伏設備產品2.06億元,緊固件產品1.18億元,其他1.48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半年報顯示,公司到2030年的在手框架訂單大約有154億元。
到2030年在手框架訂單超150億元
振江股份是國內專業從事新能源發電設備鋼結構件的領先企業,生產工序完整,覆蓋風電和光伏設備鋼結構件設計開發、焊接、機加工和表面處理等生產全過程。公司主營業務為風電設備、光伏/光熱設備零部件,緊固件的設計、加工與銷售以及海上風電安裝及運維服務等。
據業內人士介紹,當前,海上風電正邁向“深藍”,深遠海趨勢明確。預計到2025年后,國內百萬千瓦級、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將主要位于深遠海,深遠海將是十五五時期海風的確定性發展方向。同時,深遠海風電項目的經濟性有望增強。據《能源轉型展望》預測,到2050年,漂浮式海上風電成本將下降近80%,逐步具備平價商業化開發條件。
半年報顯示,近年來,公司從風電零部件制造商不斷向風電產業鏈延伸布局,公司已成為國際知名風電主機商西門子歌美颯的總裝供應商,是其風力發電機在全球唯一的虛擬工廠。同時,與其他風電主機商的總裝業務也在緊鑼密鼓地洽談中。
而為迎合大兆瓦風電機組發展趨勢,此前,公司相繼公布了江陰和南通工廠項目,計劃在江陰投資3億元,主要用于擴產大兆瓦海上風電定轉子產品等;同時,計劃在南通建設海上風電產品生產基地,主要從事海上大兆瓦轉子、定子系列生產制造,風電塔筒、鋼管樁、導管架生產制造,海上電機總裝,漂浮式平臺生產制造及組裝,計劃投資額達50億元。
今年8月,公司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南通一期項目已完工投產,今年三季度已開始批量生產。二期項目由于體量較大,目前正在建設中,會分批完工分批投產,今年年底會有部分產能建成投產。
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正是在南通項目起量之后,公司到2030年的在手框架訂單已經達到150億元以上。另一方面,公司也在半年報中表示,南通一期項目尚處于產能爬坡階段,產能未能實現充分有效釋放,導致相關固定攤銷費用居高不下,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利潤空間。
進軍外骨骼機器人領域
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始終堅守“以人為本,把產品做成工藝品”的經營理念,堅定推進“兩海”戰略,錨定主業不偏移,抓住當下新能源行業蓬勃發展的機遇,為未來快速發展筑牢根基。
在光伏/光熱設備領域,公司生產的固定/可調式光伏支架已廣泛應用于地面光伏發電系統,生產的追蹤式光伏支架自2015年銷往海外客戶。
在被譽為“工業之米”的緊固件領域,公司表示,公司通過采用差異化、特色化的競爭策略,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擴大公司產品性價比優勢,加快進口替代的進程,逐步向風電、光伏市場滲透。未來,公司將繼續加大汽車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產品、風電光伏核心緊固件的研發,豐富公司產品鏈,優化公司產品結構,進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場占有份額,保持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在細分行業的領先地位,力爭成為行業內世界級的領先制造商。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自身產業優勢,公司正在進軍外骨骼機器人領域。據了解,外骨骼機器人是一種結合了人的智能和機械動力的可穿戴裝備,通過提供力量輔助增強人類行走運動及重物負荷等能力。外骨骼機器人行業正處于技術突破與商業化落地的關鍵階段,其發展動力主要來自老齡化社會需求、產業升級及技術成熟三大因素。目前,外骨骼機器人不僅在工業、物流、戶外運動等領域有廣泛應用,還在醫療康復和養老場景中展現出巨大的潛力。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46.7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高達42.2%,中國市場規模增速更快,2025年預計達42億元,2023—2028年CAGR為50%。
半年報顯示,針對公司所處的重工業特殊崗位人員勞動強度大、勞動力不足等實際情況,為了減輕車間員工的勞動強度,公司與研發團隊共同成立機器人公司,專注于外骨骼機器人的智能控制算法及仿生學設計的研究,2024年已有4項專利申報,主要涉及上肢助力外骨骼、腰部助力外骨骼的總體技術和核心部位的組件技術,預計2026年有望實現批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