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園城市”到“智慧城市”,縱觀城市發展研究史,學界對理想城市的探討源遠流長,并始終聚焦于根本問題——城市為誰而建?又當如何建設?在8月28日舉辦的城市競爭力國際研討會暨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5年夏季論壇上,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為智能化時代的城市多樣化發展貢獻了“中國方案”。隨著在城市內涵式發展的新階段,應積極通過城市更新盤活存量資源,同時強化城鄉融合,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時隔十年后再度召開,圍繞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部署城市工作重點任務。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雪松看來,現代化人民城市理念明確了城市的價值取向不在于單純經濟指標增長,而在于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重要指向就是‘治亂’,城市從快速發展轉向內涵式發展階段。”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表示,下一個十年到二十年,城市更新將是城市工作的一條主線,必須通過大量的城市更新,實現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等,要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社會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
城市更新面臨大量的存量空間、存量資源、存量資產,關鍵在于通過原有的存量空間和資源撬動社會資本,探索構建可持續的投融資模式。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高國力表示,城市更新的目的是把相對低效、閑置的資源煥發活力,為城市經濟增長注入動力。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還提出,要“著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看來,要求優化的原因在于部分城市體系存在不合理、不協調之處,不能完全適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需要。
魏后凱認為,當前大中城市和小城市之間的協調性有待提高,二者在認可規模、土地規模與居民收入水平、公共服務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城鄉差距仍處于高位,城鄉二元結構沒有從根本上破除。此外,縣城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守英同樣表示,地級市的不斷擴張,導致作為城鄉結構中的“腰部”縣一級失去城鄉樞紐功能,進而造成鄉村系統失衡。“鄉村人往外流,但是人流未能徹底進入城市,最終土地和人口之間的配置沒有發生改變,引發土地碎片化、土地配置成本高、宅基地無序使用等亂象。”
在劉守英看來,城鄉融合的核心是如何構建“腰部”。未來要分類構建城鄉連續體,人口流入縣應納入都市圈統籌范圍,將人口流出縣作為新的城鄉連續體予以產業扶持、消費提振。
魏后凱強調,要發揮政府的規劃引領和統籌協調作用,以現代化都市圈或城市群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著眼于優化國家中心城市布局,魏后凱認為,可將沈陽納入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范圍。
為促進城鎮之間公共資源配置和福祉的均衡化,魏后凱建議加快轉移人口市民化,改善中小城市或小城鎮的基礎設施或公共服務,增強產業支撐能力,創造高水平的生活。